Quantcast
Channel: NEJS
Viewing all 63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低劑量Theophylline不能減少COPD急性惡化(Low-Dose Theophylline Can Not Reduce Exacerbation In Patients With COPD)

$
0
0

Theophylline 應該算是最老牌的支氣管擴張劑之一,藥理學老師都說它具有神奇的功效,不但可以增加橫膈膜收縮力、擴張支氣管、還附有利尿,甚至減少腎臟受傷。

但真的是這樣嗎?


Theophylline是個不太聽話的小孩,容易受人影響 (有交互作用),也容易過量 (治療區間狹窄)。

許多專家認為低劑量 Theophylline 可以增加COPD病人,使用類固醇治療的抗發炎作用,這類型併用治療在門診十分常見,但效果似乎不太理想,時常有病人抱怨病程沒有得到良好控制。

"最新研究顯示:使用 Theophylline 增加吸入性類固醇抗發炎作用,效果並不好"



根據TWICS研究結果,低劑量 Theophylline 合併吸入性類固醇的效果並不理想。

現在,一項大型研究結果希望證實這個問題:


低劑量 Theophylline 合併吸入性類固醇真的可以減少COPD病人急性發作嗎?

這是一個隨機分派 (randomized)務實性 (pragmatic)的臨床研究,為什麼稱為"務實性"的臨床研究呢?

因為過去的臨床研究一直被詬病的是"臨床上根本不可行",例如老是挑臨床上不會出現的對照組、或是臨床上治療特別容易成功的對象。

這樣做出來的研究結果,雖然可以顯示出治療好處,但可能不容易用於臨床上,因此被認為"並不務實"

但要符合"務實性"的臨床研究,也必須有一些條件,根據刊登在你我都難以發表的 NEJM 上的定義,務實性研究必須是收納對象、治療 (甚至同時併用的治療)、追蹤、評估的結果都應該於"現實世界"相符,或是至少不能差異太大。

資料來源:Pragmatic Trials. N Engl J Med 2016; 375:454-63.

回到TWICS研究,這項研究收納FEV1/FVC低於0.7 (70%) 且過去一年曾經急性發作兩次以上,並且正在接受吸入性類固醇 (ICS) 治療的 COPD 病人。

隨機分派成兩組後,一組使用低劑量 Theophylline (定義為維持血漿濃度1-5 mg/L),另一組使用外觀相同的安慰劑。

主要是的試驗終點是需要抗生素或口服類固醇治療的急性惡化 (acute exacerbations),研究結果發現:

(1) 急性發作的次數並沒有顯著差異,低劑量 Theophylline 組為2.24次/年,安慰劑組為2.23次/年。

(2) 副作用或嚴重不良反應 (serious adverse events, sAE) 雖然沒有顯著差異,但例如噁心 (10.9% 與 7.9%)、頭痛 (9% 與 7.9%) 比例卻不算低。

(3) 出人意外的,低劑量 Theophylline 降低需要住院的嚴重急性惡化,"統計顯著"減少0.07次 (但這 0.07 次真的臨床不務實阿)。

根據 TWICS 研究結果,針對經常急性惡化且正使用 ICS 治療的 COPD 病人,加上低劑量 Theophylline 並沒有臨床上的好處喔。




第一到第五代頭孢子菌素完全攻略 (Classificaiton of the Cephalosporins)

$
0
0

頭孢子菌素 (Cephalosporins) 青黴素 (Penicillins)的青梅竹馬,最早是「Cephalosporin C」因為同時對革蘭氏陽性與陰性的細菌都具有活性。

所以「Cephalosporin C」成為近代 Cephalosporin 的始祖。

在許多教科書中,把這類頭孢子菌素,根「抗菌範圍的大概分類」分為幾種 (或稱「代)」。

“根據抗菌範圍分為五大類 (代) 各有特色”


因為這些頭孢子菌素微生物與藥理學特性差很大,所以專家們把他們概略的區分了一下,你我所熟知的應該是用「第幾代 (generation)」區分。

根據抗菌範圍:

第一代 (the first generation):主要針對革蘭氏陽性菌為主,雖然對革蘭氏陰性菌並非完全沒有活性,但實在是聊勝於無。這類藥品例如 Cephalexin (口服)、Cefazolin (注射)。

第二代 (the second generation):除了第一代的革蘭氏陽性菌活性外,增強了對抗革蘭氏陰性菌的威力,而其中的「Cephamycins」類,對抗厭氧菌很有效,例如革蘭氏陰性厭氧菌 Bacteroids菌屬。

「Cephamycins」類例如 Cetmetazole、Cefoxitin 等 (請見上圖)。

第三代 (the third generation):這一代的頭孢子菌素,大大的增加了對抗革蘭氏陰性菌的效果,以Escherichia coliKlebsiella pneumoniaeProteus mirabilis舉例,第三代對抗他們的活性是第一、二代的「10倍到100倍」

甚至部分的第三代頭孢子菌素,對抗藥性菌株例如P. aeruginosa (綠膿桿菌) 也有很好的活性,也是臨床上最常問到的問題。


Cefoperazone、Ceftazidime 是第三代頭孢子菌素中對綠膿桿菌具有活性的代表。

除了對抗綠膿桿菌,另一個細菌抗藥性來源「Beta-lactamase」會把青黴素、頭孢子菌素的主要化學結構「Beta-lactam環」打開,使抗生素失效,所以也有第三代頭孢子菌素加上「Beta-lactamase抑制劑」的組合。

第四代 (the forth generation):與第三代頭孢子菌素的差異是再加強革蘭氏陽性球菌的活性 (但對抗高藥性菌種不行),例如對青黴素 (penicillin)具抗藥性的肺炎鏈球菌 (penicillin-resistant S. pneumoniae, PRSP),目前有的武器是「Cefepime」「Cefpirome」

“可對抗 MRSA 的頭孢子菌素是最新利器”



傳統的頭孢子菌素對高抗藥性菌種 MRSA (methicillin-resistant S. aureus) 沒有活性,但現在有新武器了。

可以對抗 MRSA 且保有第三代對抗革蘭氏陰性菌活性的頭孢子菌素是「Ceftobiprole」「Ceftaroline」,也有專家將這一類頭孢子菌素稱為「第五代 (the fifth generation)」

在臨床研究中,用於治療複雜性皮膚感染,他們的殺菌效果幾乎等同 Vancomycin 加上廣效型的 Beta-lactam 抗生素。

資料來源:CANVAS 1 and 2: analysis of clinical response at day 3 in two phase 3 trials of ceftaroline fosamil versus vancomycin plus aztreonam in treatment of acute bacterial skin and skin structure infections.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12;56:2231-6.

除了皮膚感染外,用於治療院內肺炎 (hospital-acquired pneumonia) 的效果也幾乎等同 Linezolid 加上 Ceftazidime。

資料來源:A phase 3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omparison of ceftobiprole medocaril versus ceftazidime plus linezolid for the treatment of hospital-acquired pneumonia. Clin Infect Dis. 2014;59:51-61.

人類與抗藥性細菌的戰爭永不停歇。

對雞蛋過敏可以接種流感疫苗嗎 (Administration of Influenza Vaccines to Egg Allergic Recipients)

$
0
0

今天去打國家之光的公費流感疫苗時,聽到了接種前評估的醫療人員這樣說:

"有對雞蛋過敏嗎?"

"有ㄟ!我對雞蛋過敏"

"那你不能打流感疫苗!快走~"

當然是沒有到"快走啦~"但對雞蛋過敏的人們,到底可不可以接種流感疫苗呢?

"美國CDC:對雞蛋過敏的人們,可以安全地接種流感疫苗"


為什麼會有這個"擔憂"呢?因為大部分的疫苗,是從雞胚胎培養而來,所以對雞蛋過敏的朋友,會擔心如果有來自雞蛋的成分,可能會引發過敏反應。

先講結論:根據目前 (2017年版,2018年刊登) 的建議,對雞蛋過敏的人們,仍可安全地的接種流感疫苗。

這項建議是根據美國過敏、氣喘與免疫學協會 (AAAAI),及美國過敏、氣喘與免疫學學會 (ACAAI) 的執業建議。

資料來源:Administration of influenza vaccines to egg allergic recipients: A practice
parameter update 2017. Ann Allergy Asthma Immunol. 2018;120(1):49-52.

目前的建議是根據:

(1) 目前的流感疫苗,雖然是由雞胚胎培養而來,但殘留可能引發過敏的部分,也就是卵白蛋白 (ovalbumin),每個劑量已經低於1 mcg,量低到已經不太可能引發過敏反應。

(2) 多項研究結果顯示,即使是雞蛋過敏的人們,接種流感疫苗後,沒有人發生嚴重過敏反應 (anaphylaxis)

編按:集合過去 28項臨床研究,共4,135位對雞蛋過敏的人們。

因此美國疾病管制署在 2011 年起,已經建議"對雞蛋過敏的人們,可安全地接種不活化 (inactivated) 流感疫苗"

編按:目前的流感疫苗分為"不活化""活性減毒 (live attenuated)疫苗,台灣目前使用的流感疫苗都是不活化的喔。

不但如此,因為後續研究證實即使是"活性減毒"流感疫苗,對雞蛋過敏的人們也是安全的,自 2013 年起,建議對雞蛋過敏的人們,兩種流感疫苗都可以打。

台灣的疾病管制署,則是在 2018 年,將對雞蛋過敏從"禁忌症 (contraindication)"改列為"注意事項 (precaution)"

目前台灣疾病管制署的建議是:對於曾因吃蛋發生嚴重過敏症狀者,仍可在門/ 住診由熟悉處理過敏症狀醫事人員提供接種,並於接種後觀察30分鐘,無不適症狀再離開。

資料來源:2018流感疫苗接種問答集

"大約四成的人們,還不知道對雞蛋過敏仍可接種流感疫苗"

利用 facebook,我們調查816位網友,對雞蛋過敏可不可接種流感疫苗, 34% 的人們認為"不行!因為疫苗是雞蛋來的",剩下的 66% 認為可以。

代表還有將近四成的人們不清楚觀念已經更改了喔!保護自己保護親人,請在醫師的評估下接種流感疫苗。

重症醫學 PPI預防壓力性潰瘍效果存疑 (PPIs in Patients at Risk fo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in the ICU)

$
0
0
根據最新研究結果,Pantoprazole 用於重症病人,並不能降低死亡風險。

從好久好久以前,對於加護病房重症病人,如果有"腸胃道出血或壓力性潰瘍危險因子",會實施預防壓力性潰瘍的措施。



最好的預防方法還是減少壓力阿!

這些危險因子包括 (1) 使用呼吸器 (2) 凝血功能障礙 (容易出血) (3) 未接受腸道營養 (沒吃好),但有這些危險因子,如何預防壓力性潰瘍呢?

預防或治療潰瘍 (甚至是加速癒合) 的藥品,目前以質子幫浦阻斷劑 (proton pump inhibitor, PPI) 為主,因為這類藥品有很好的抑制胃酸分泌作用。


比起組織胺受體2阻斷劑 (histamin-2 receptor antagonist, H2RA),甚至是傳統的喝咖啡吃甜食的制酸劑 (antacid),理論上有更好的保護作用。


但,常收看的朋友一定有"Fu"了,我們會這樣說,就代表有更新的證據,說明並不是這樣的。


"最新研究:PPIs預防壓力性潰瘍效果存疑"




根據2018年10月刊登在 NEJM (NEJS姊妹刊) 的 SUP-ICU 研究結果,這是一篇隨機分派雙盲研究,收納 3298 位重症病人。

這些病人必須符合 (1) 有腸胃道出血風險 (包括休克、使用呼吸器超過24小時、接受腎臟透析、肝臟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礙等) (2) 住 ICU 的重症成人~

隨機分派 (用你猜不透的方法),將病人分成兩組,比較 Pantoprazole (40 mg IV QD) 與安慰劑,對臨床終點的影響。

對決策來說,重要的是"好處有沒有大於風險"

因為收納的都是急重症病人,因此研究者們看"90天"時發生的事情,包括死亡、臨床重要的腸胃道出血、副作用等。

過去,醫療人員們一直擔心,使用PPIs,因為降低胃酸的殺菌能力 (提高pH值),因而造成胃部的細菌,經過氣管內管到支氣管,甚至肺部,反而增加呼吸器相關肺炎的風險。

研究結果顯示:

(1) 90天死亡風險:用藥預防跟安慰劑沒有差異,31.1%比30.4%。

(2) 合併終點 (臨床重要的腸胃道出血、肺炎、CDI、心肌缺血):沒有顯著差異。

編按:這種討厭的A加B加C,叫做"合併終點 (composite endpoint)"早期都是"好處"或"壞處"各自相加。

(3) 臨床重要腸胃道出血:降低1.7%,但研究者們"不提供"大家最愛的"p值"。

編按:p值是統計假說檢定 (hypothesis testing) 的一個統計名詞,傳統上,將"p值"低於0.05時,視為達到統計上顯著差異。

但如同時執行多次假說檢定,就像考試考好幾次一樣,瞎貓碰上死耗子,還是會有顯著差異的時候,因此同時檢定多次假說檢定時,應該用比較嚴格的標準檢視,意思就是不能每次都用60分及格的標準。

所以這項研究,雖然有提供數據,但沒有提供"p值",為了避免多次檢定帶來的問題。

(4) 與感染相關的副作用:沒有顯著差異。

資料來源:Pantoprazole in Patients at Risk fo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in the ICU. N Engl J Med. October 24, 2018 DOI: 10.1056/NEJMoa1714919.

"昨是今非嗎?誰比較可信?"

奇怪,怎麼每次都這樣,之前的分析不是都說,可以顯著降低腸胃道出血嗎?怎麼一篇研究出來,又不一樣了?

這句話的癥結,在於"證據的不確定 (uncertainty)",如果證據不確定性,代表著未來被翻盤的機會也高,我們在臨床決策時,可能要保守一點。

之前的研究數目 (PPIs類藥品與安慰劑比較) 並不多,根據最新的網絡統合分析 (network meta-analysis),大約只有四項小型臨床試驗。

網絡統合分析的結果跟這項最新研究是差不多的,死亡率同樣是沒有顯著差異,但臨床重要出血風險比較低 (每1000人少16人)。

如果硬要說"誰比較可信?"不如說誰的證據品質 (quality of evidence)比較優,單一執行嚴謹的隨機分派研究,不一定輸給"統合分析 (meta-analysis)"

但根據目前最佳的證據,PPIs類藥品 (與安慰劑比較) 用於預防重症且有腸胃道出血風險的病人,並不能降低死亡風險,可能些微降低腸胃道出血。

臨床藥學 腎功能不全不需調整劑量的抗生素 (No Dose Adjustment of Antibiotics in Patients with Renal Impairment)

$
0
0

常常是這樣,正面大家都知道,但反面就不一定了,或許您會問,正面的另一面,不就是反面嗎?


但這個邏輯必須先站在"他知道有兩面"上。

如果,認知是"腎功能不好的病人,使用抗生素需要調整劑量",就有可能被誤認為"都要調整 (代表只知道"一面",不知道有"兩面")。

甚至造成治療劑量不足,反而影響治療結果。

今天為各位獻上"腎不好不需調整劑量"的抗生素有哪些?

"為什麼這些抗生素不需調整劑量呢?"



這個問題的答應該是"為什麼那些抗生素要調整劑量呢?"藥品進入人體後,會經過吸收 (absorption)、分佈 (distribution)、代謝 (metabolism)、排除 (excretion) 四個步驟。

其中,排除藥品的地方,對是否需要調整劑量,有決定性的影響。

你可以想像,飛機有兩個引擎,可以翱翔天際,但如果只剩下一個,在機上可能要祈禱念經了。

所以,腎功能不全的病人,因為排除藥品的能力降低,使用仰賴腎臟排除的抗生素,就可能過量,造成不必要的作用 (簡稱副作用啦!)

不需調整劑量的抗生素 (請原諒這邊泛指抗菌、抗黴菌等),不需調整的原因大多數是"從腎臟排除比例低",或者是"根本吸收的就不多",簡單說:


不用靠腎臟啦!

這些藥品討人厭的地方是,他可能是同類藥品的"例外",例如 Fluoroquinolones 類藥品中,就 Moxifloxacin 不用調整劑量,但其他要。

或是有針對特殊劑型,例如 Voriconazole 口服劑型可以用於腎功能不全病人,但注射劑型不建議,原因是注射劑型裡面的"佐劑 (vehicle)環糊精 (cyclodextrin),而腎功能不全的病人排除這個佐劑的功能又特別差。

因此可能造成環糊精的堆積,可能造成毒性。

提供"不需調整劑量"的抗生素列表,除了知道要調整的之外,不需調整的也很重要喔!

臨床藥學 止痛消炎藥品過敏(副作用)怎麼辦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NSAID–Related Urticaria AND Angioedema)

$
0
0

了解止痛消炎藥品的分類與結構是處理副作用的第一步。

非類固醇止痛消炎藥品 (NSAID),也就是常說的「止痛消炎藥」,絕對是這個地球上使用最多的藥品。

頭痛、牙痛、關節痛、下背痛、生理痛都需要他。

這類藥品主要透過抑制環氧酶 (cyclooxygenase, COX),抑制後面與疼痛、發炎有關的前列腺素 (prostaglandin) 合成。

每1,000人就有10到30人曾發生這類藥品引起的過敏或副作用,但該怎麼處理這些問題呢?這些過敏或是副作用,該怎麼分類呢?

“NSAID引起的過敏或副作用這樣分類”


醫療人員在詢問「病史 (history)」時並不容易,因為絕大多數的病人並不清楚什麼叫做「過敏」

舉凡肚子怪怪的、眼睛癢癢的、脖子痛痛的,不論與藥品是否直接相關 (也不容易證實因果關係),只要時序對了 (發生在服藥後),就可能被認定為是「對這個藥品過敏」

事實當然與你想的不同

根據專家建議,目前對於這些止痛消炎藥品引起的過敏或副作用,可以根據 (1) 過去有沒有相關疾病 (2) 發作時間、症狀、對其他止痛消炎藥品會不會有相同反應來分類。

如果過去有特定呼吸 (例如氣喘) 或表皮 (例如蕁麻疹) 疾病,用了止痛消炎藥品後,惡化或發作,則歸類為「NERD」「NECD」

N = NSAID (止痛消炎藥)
E = exacerbated (誘發)
R = respiratoary (呼吸) 或 C = cutaneous (表皮)
D = disease (疾病)

如果過去沒有這些疾病用了止痛消炎藥品後,發生蕁麻疹、血管水腫 (angioedema),甚至是過敏性休克,則稱為「NIUA」「SNIUAA」

N = NSAID (止痛消炎藥)
I = induced (引發的)
U = urticaria (蕁麻疹)
A = angioedema (血管水腫)
A = anaphylaxis (過敏性休克)

如果只對某一類 NSAID 發生這些反應 (通常不容易證實),對其他類不會,則加一個「S (single)」,意思是指對某一類。

“根據反應分類不同,處理的原則也不同”

一個醫療人員最常問的問題,「對某一類止痛消炎藥過敏,可不可以換其他類的?對所有止痛消炎藥都會過敏嗎?」

答案是,如果引發的機轉 (mechanism) 一樣,那就算換其他類、但作用機轉一樣的止痛消炎藥,也可能引發一樣的反應。

例如:NERD 或 NECD 惡化氣喘或蕁麻疹的機轉與「抑制COX-1」有關,其他同樣抑制COX-1的止痛消炎藥,可能也會有一樣的問題。

因此,根據文獻,與抑制COX-1有關的反應,如果使用口服止痛消炎藥品是免不了的,請盡量選擇選擇性COX-2抑制劑,例如 celecoxib (Celebrex) 等。

編按:是不是符合健保給付的原則,就不在這裡探討囉。

但如果是只對特定一類止痛消炎藥品的過敏反應 (SNIUAA),這些反應通常在用藥後幾分鐘就發生,因為它們與免疫反應 (IgE) 有關。

這個狀況下,選擇其他類 (結構不同) 的止痛消炎藥品,或許是個可行且合理的做法。

Acetaminophen或許是另一個(止痛)選擇

這個也是超常被問的問題,Acetaminophen (Panadol 普拿疼) 是這些對止痛消炎藥品過敏或副作用病人的好選擇嗎?

眾所皆知,它沒有抗發炎 (消炎) 作用,如果是止痛,可能是一個選擇,但如果需要的是消炎,那還是別找它。

重症醫學 高血壓危像的緊急治療 (Medical Management of Hypertensive Crisis)

$
0
0

高血壓 (hypertension)不只是血壓高 (high blood pressure) 而已,血壓過高,就跟家裡的水管一樣,可是會爆炸的。

過高的血壓可能傷害標的器官 (target organ),例如很需要血液的心臟、大腦、腎臟等等,造成所謂的「標的器官損傷 (TOD)」

那好啊!那就用降血壓藥物把血壓降下來吧!

你是否同意在高血壓緊急發作時,(用降血壓藥物) 快速降低血壓呢?這樣的問句 (負負得正,正負得負) 真的好難,我投票時想了好久。

但一般來說,如果血壓降得太快,反而可能造成器官灌流不足 (hypoperfusion),就是缺血了。

到底該怎麼辦呢?

“不要快速降血壓,但這些狀況要特別注意”


以下這些狀況是「需要特別特別注意」的!他們包括主動脈剝離 (aortic dissection)急性缺血性中風 (acute ischemic stroke)急性腦出血 (acute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這些狀況的血壓控制會左右治療成果甚至未來,例如令人聞風喪膽的主動脈剝離,如果血壓沒有儘速下降,重要的血管破裂了,甚至可能造成猝死。

因此指引建議,在第一個小時就應該將收縮壓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 下降至120 mmHg以下,心跳 (heart rate) 低於每分鐘60下。

此時,乙型阻斷劑 (beta blocker, BB)、血管擴張劑都是應該考慮的選擇 (藥物請繼續看),且通常不只使用一種。

另一個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急性腦中風 (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這個時候是標準的兩難,因為血壓下降的太快,會增加梗塞部位缺血範圍,血壓太高,又會增加使用血栓溶解劑的出血機率。

因此,指引建議將狀況分為兩種,如果病人適合打血栓溶解劑,則 SBP高於185 mmHg、DBP高於110 mmHg時,開始控制血壓,避免使用血栓溶解劑後出血。

如果不適合 (使用血栓溶解劑),則 SBP高於220 mmHg、DBP高於120 mmHg時,開始控制血壓。

而且 (降血壓) 速度不要太快,第一個小時不要超過25% (四分之一),SBP如果為185 mmHg,則第一個小時不要下降超過50 mmHg。



再來一個就是急性腦出血 (acute intracranial hemorrhage),根據發表在NEJM上的最新研究 (2016年),將血壓控制在110至139 mmHg,相較於140至179 mmHg,並不能顯著降低死亡或失能風險。

資料來源:Intensive Blood-Pressure Lowering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Hemorrhage. N Engl J Med 2016; 375:1033-43.

目前指引的建議是,急性期時,例如第一天,把 SBP 降低於140 mmHg,並沒有比較好

SBP介於150至220 mmHg,且可以使用降血壓藥物,可考慮降低至140 mmHg,如果高於220 mmHg,則應該考慮更積極的作法 (例如靜脈注射降血壓藥物)。

注射降血壓藥物的選擇:

(1) 乙型阻斷劑 (BB):Lebetalol (Trandate) 10 至 20 mg 靜脈注射約兩分鐘、如效果不佳,可以每10分鐘增加劑量再打,每次最大量為80 mg。

(2) 血管擴張劑:Nicardipine (Perdipine) 5 mg/hr 靜脈持續輸注、如效果不佳,可以每5分鐘增加劑量 (每次可增加2.5 mg/hr)。

當然也有許多口服的選擇,例如 Amlodipine、Labetalol、Bisoprolol、Carvedilol 等。

共筆專用表 常常搞不清楚的水痘與帶狀皰疹疫苗 (Vaccination of Chickenpox AND Shingles)

$
0
0

他的名字好長,水痘帶狀皰疹病毒 (varicella-zoster virus,我們就叫他 VZV 吧!)

這大概是歷史上除了"流行性感冒病毒 (influenza)""流行性感冒嗜血桿菌 (Haemophilus influenzae)"之外,榮登最容易被誤會的入侵物了。

VAV 在人類造成兩種不同的疾病,他們叫做:

水痘 (chickenpox),主要是在臉跟身體上發生的小水泡,這時候是第一次接觸到這個病毒,因此通常發生在兒童或青少年。

VZV病毒從此之後,會躲在感覺神經元裡面,等到免疫力不好時他就又會出現了,這時候叫做帶狀皰疹 (herpes zoster)

而帶狀皰疹通常是以"單側的"痛感十足的水泡表現,好發在50歲以上的成人 (因為免疫力開始下降了)。

帶狀皰疹後可能遺留"治療後神經痛 (postherpetic neuralgia)那可是一個痛到無法自我的事情,幸好水痘跟帶狀皰疹都有疫苗可以預防,但我們老是分不清楚。

"水痘疫苗與帶狀皰疹疫苗是不一樣的!"

目前的水痘與帶狀皰疹疫苗比較表。

目前使用的水痘與帶狀皰疹疫苗都是"活性減毒疫苗 (live attenuated vaccine,簡稱 LAV)",利用減弱的病毒來刺激你的免疫系統。

也就是因為利用的是免疫系統,你當然要有一個好的免疫系統 (才能被利用啊)。

這兩種疫苗的"成份"其實是一樣的,水痘疫苗裡面有1,350 PFU (這是病毒疫苗數量的一個單位) 的 Oak/Merck 水痘帶狀皰疹病毒,而帶狀皰疹疫苗裡面則有 19,400 PFU

所以這兩種疫苗都不建議用於免疫功能不全 (因為你也激不起他的免疫反應)、未經治療的肺結核 (active tuberculosis) 及懷孕 (因為活菌疫苗用於懷孕女性沒有資料)。

另外一個要注意的,是這兩個藥品都要配製,需要把專用的溶劑 (solvent)加入疫苗中,形成"澄明懸浮液",在 30分鐘內施打。

問:超過30分鐘會怎樣?
答:其實是效價 (potency) 會下降,翻成中文就是效果可能會變差。

所以建議確定要打之前再配製喔!

帶狀皰疹疫苗其實有好幾種,除了活性減毒疫苗之外,現在也有基因重組帶狀皰疹病毒醣蛋白E的疫苗。

但水痘疫苗沒有懸念,就是那一種 (Varivax),下次不要再搞錯囉!到底是要打水痘?還是帶狀皰疹疫苗呢?

愛台灣一定要看的非洲豬瘟懶人包 (Brief Summary of African Swine Fever)

$
0
0

先下結論:

一個明明可以防堵,卻被貪小便宜、搞不清楚狀況又講不聽的人搞砸的故事。

非洲豬瘟 (African Swine Fever),是一種「不會造成人類生病,也不會影響人類健康」的疾病,他是非洲豬瘟病毒引發的,最早在非洲的肯亞 (沒關係你不會去,不用查 Google Map),但今年 (2018年) 在中國爆發大規模感染。

“非洲豬瘟的一切,與非洲豬瘟可能的影響”

簡單說,非洲豬瘟對你我的影響很大,因為:

(1) 除非你不吃豬 (但你的親戚鄰居、IG 好友、FB 粉絲、YouTube 觀眾總有人吃吧),因為非洲豬瘟的傳染力、致死率都極高,一旦傳到台灣,只有撲殺一途,到時候你想吃豬肉也吃不到。

(2) 一旦台灣被列為疫區,其他國家就會禁止台灣豬肉進口到他們國家,那句「豬肉賣得出去、人進得來,什麼發大財」想都別想。

非洲豬瘟不會隨著宿主死亡而消失,即使宿主都已經不知道去哪了,非洲豬瘟病毒仍可存在於冷凍肉製品長達1000天,冷藏豬肉100天。

非洲豬瘟的傳播力很強,病毒從口腔、呼吸道進入或由帶病毒的壁蝨叮咬豬而傳播,致死率更是高,新發生的地區可達100%,就算倖存,也會被撲殺。

非洲豬瘟沒有疫苗、沒有藥物可以治療,簡單說,無可奈何、束手無策,但有一種比非洲豬瘟還有恐怖的疾病 (請繼續看下去)。

“比非洲豬瘟還恐怖的搞不清楚狀況也講不聽症候群”


是什麼疾病比令人聞風喪膽的非洲豬瘟還要厲害?就是它啦!搞不清楚狀況又講不聽症候群。

這是一種研究中的病毒疾病,可能是白目病毒 (cluelessvirus) 引起的,同樣是傳染力極強的疾病,吐個口水打個噴嚏就可能傳染。

被感染的人,會有很明顯的白目症狀,例如已經告訴他強國是非洲豬瘟疫區,不要帶肉製品回台灣,還是帶回來買回來。

編按:事實上是不論是否為疫區,為了防疫,都不應帶肉製品回國。

另外一個發病後的明顯特徵是,講也講不聽,不管你用講的、寫的、演的,都很難溝通,也不能理解,此時可能跟一些發炎媒介物濃度在大腦快速上升有關 (簡稱腦子燒壞)。

同樣的,這個疾病跟非洲豬瘟一樣,目前並無藥物可以治療,只能靠「阻止他」來減少一些不理智的行為。

非洲豬瘟病毒一旦跟著強國的肉製品到了台灣,每個人都會受害,請做三件事 (1) 讓更多人知道什麼是非洲豬瘟 (2) 知道不要帶肉製品回國 (3) 阻止身邊的人這麼做。

各縣市動物防疫機關通報專線

實證醫學 每週吃一次炸雞增加死亡風險 (Association of Fried Food Consumption with Higher Mortality)

$
0
0

炸雞應該是許多人每週必吃的美食,但,吃太多好嗎?

炸雞 (Fried chicken)ㄟ!各式各樣的炸物,一直是許多外食族的正餐、點心加宵夜,大家都有"炸物吃太多對身體不好"的概念,但很少有大型研究探討這個問題。

炸物吃太多不好~炸物吃太多不好~炸物吃太多不好~(還沒正文就開始碎碎念)

根據一篇刊登在英國醫學期刊 (BMJ) 的最新研究報告,這項大型世代研究 (cohort study) 針對美國106 966位 (十幾萬人) 的停經後女性,長時間追蹤後分析死亡原因及飲食習慣之間的關聯性。

編按:這是一項觀察性研究 (observational study),可能很難隨機分派兩組人,一組人吃炸雞,一組人吃烤雞 (?)

研究者們最想看的結果是,全因死亡率 (all-cause mortality)、心血管疾病死亡率 (CV mortality)、癌症死亡率 (cancer mortality)。

"炸雞吃越多,死亡風險越高"


與不吃比起來,即使吃的不多,也可能與較高的死亡風險有關。

當然,與死亡風險相關的因子太多了,生活型態、疾病、基因,太多太多因素,研究者們試著校正這些可能因素的影響。

研究者們考量了種族、教育程度、收入 (有錢人比較不容易死?)、生活型態、菸酒咖啡、醫療史、飲食狀況 (用整體飲食分數)、用藥等。

再用統計模式校正這些因子的影響。

在這項研究中,比較常吃炸雞的,多是非白人、較低收入、較低教育程度,當然這是在美國,與台灣的現狀當然不能直接比較 (胖老爹炸雞也不便宜阿)。

分析結果發現,比起都不吃 (炸雞),常吃炸雞的女性,死亡風險顯著較高。

每月吃不到兩份,死亡風險比起都不吃,上升了6%,心血管死亡風險,上升了8%。

如果每個禮拜都吃呢,死亡風險上升了13%,心血管死亡風險,上升了12%。

研究者做了一些功課,一些文獻指出,不是吃炸雞就會有問題,重要的是烹煮方式,重複炸,造成油品氧化 (oxidation) 氫化 (hydrogenation)

使得未飽和脂肪酸增加,除此之外,高溫油炸產生的丙烯醯胺 (acrylamide),也已經有許多文獻顯示對健康很不好。

可是,炸雞真的好好吃 (流口水)。

資料來源:Association of fried food consumption with all cause, cardiovascular, and cancer mortality: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BMJ 2019; 364 doi: https://doi.org/10.1136/bmj.k5420

共筆專用表 食物與藥品的交互作用,到底飯前還是飯後吃 (Food-Drug Interaction: Timing for Taking Medications)

$
0
0

飯前飯後吃?這絕對是「最常被問」排行第一的問題。

新年到了,先對所有辛苦堅守崗位的醫療同仁致敬,疾病可是不分四季的,不會因為春節就不生病。

今天分享的真的是「最常被問」的冠軍,就是「飯前飯後吃?」這一檔事。

其實到底要「飯前飯後吃?」考量的點還真的不少,不是那麼簡單的。

“食物對藥品的影響,不是三言兩語可說清楚的”

我們舉了幾個最常見的藥品,分別是關節炎卡卡很常用到的「止痛消炎藥品」Celebrex,大魚大肉膽固醇過高的「降血脂藥品」Lipitor、現代人飲食生活作息習慣不好,很容易發生的胃食道逆流「抑制胃酸藥品」Nexium,以及最新的「排糖藥品」Jardiance。

這些藥品到底該什麼時候吃最好?取決於這些因素:

(1) 食物對藥品的影響:藥品進入身體後就只有四件事情「吸收、分佈、代謝、排除」,其中食物對藥品的影響是發生在「吸收」。

(2) 藥品對腸胃系統的副作用:口服藥品經常有服用後感到「腸胃不適」的問題,常見的症狀包括噁心、作噁、脹氣,甚至是拉肚子 (所謂的腹瀉) 。這些副作用 (我們不想見到的作用),都會影響吃藥的意願。

因此醫療人員 (我們) 經常會建議病人「如果你吃了腸胃不舒服,就改飯後吃吧!」雖然這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法。


這四種很常見且常用藥品的一般性建議。

有關於「飯前飯後吃?」還真的會迸出很多你想也想不到的問題。

“糖尿病降血糖藥品就應該飯後吃,降血糖效果才會好”

錯~並沒有這樣的說法,飯前還是飯後吃,取決於食物對藥品吸收的影響,以「排糖藥品」Jardiance 來說,食物對這個藥品吸收的影響不大,因此飯前飯後吃,對降血糖效果的影響,是不大的。

“膽固醇藥,晚上吃效果比較好,因為膽固醇都在半夜製造”

不一定~雖然理論上好像很有道理,但研究結果不一,不同的降膽固醇藥品 (這裡指最常用的 Statin 類藥品),晚上服用跟白天服用的效果差異,因藥而異。

目前證據顯示,Atorvastatin (Lipitor) 的降膽固醇效果,不會因為服藥時間而有顯著差異。

資料來源:Optimal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owering--morning versus evening statin administration. Ann Pharmacother. 2007;41(1):106-10.

“止痛消炎藥品,因為會傷胃,改飯後吃比較妥當”

通常是~臨床上確實聽到太多抱怨,吃了止痛藥之後「腸胃就不舒服」,雖然這個不舒服不一定大到非得停藥,但一般來說,就算是醫療人員自己,也習慣「飯後吃」吧~好像比較心安。

但以我們舉的這個止痛消炎藥品 Celebrex 來說,食物對藥品吸收影響不大 (第一點),但藥品的腸胃副作用可能會決定了吃藥的時間點 (第二點)。

“顧胃的藥品應該飯後吃,才有顧到胃”

錯~這些所謂的「顧胃藥品」種類繁多,以最常拿來治療「胃食道逆流 (火燒心)」或「胃潰瘍」的「質子幫浦抑制劑 (一種不讓胃酸分泌的藥品)」Nexium 來說。

空腹吃,甚至在空腹前30分鐘到1小時使用,才能減少食物對藥品吸收的影響。

這些觀念你猜中幾個呢?這真的真的很常被問到喔~但每一種藥品的特性都不同,就跟我們人的個性百百種一樣,但唯一不變的,多詢問,自己的身體自己顧好。

編按:這邊所指的「一般建議」是根據美國 FDA 核准的藥品資訊,其中主要是根據藥物動力學 (pharmacokinetics) 及食物對藥品影響 (dietry consideration) 說明。

共筆專用表 類固醇超完整完全攻略,附劑量換算詳解 (Facts About Steroid AND Dose Conversion Guides)

$
0
0

臨床上最常使用的口服 (吃的) 跟注射用 (打的) 類固醇效價比較表。

如果你想看「類固醇用於治療敗血症之最新實證建議」請看這裡

如果你找的是「免疫球蛋白完全攻略」請看這裡

類固醇 (steroid),讓我們先從專有名詞開始:

皮質固醇 (corticosteroids)=是腎上腺皮質 (adrenal gland cortex) 分泌的「固醇類荷爾蒙」,對,他是一種荷爾蒙,意思是人體內本來就有的東西。

醣質固醇 (glucocorticoids)=是皮質固醇的一種,人類的皮質固醇包括「醣質固醇」與「離子固醇 (mineralocorticoids)」。

醣質固醇掌控了免疫發炎反應,考試很愛考的,固醇類的「受體 (receptor)」並不在細胞膜上,而是在細胞膜內,與固醇結合後,影響了許多蛋白質的生成,尤其是跟發炎有關物質的蛋白質。

因為它掌控了免疫與發炎反應,因此被用於治療許多相關疾病,臨床上非常多疾病都會使用到類固醇,主要是用於「抗發炎 或稱為 壓抑發炎反應」。

“不同的類固醇,效 (價) 果強弱有差異,臨床上常需要換算”

臨床上常用的類固醇好多種,名字也都很像,但效價 (potency) 差很大,效價指的是「達到同樣作用所需要的劑量」。

請往上看,這是典型的類固醇比較表,分別有名稱、抗發炎效價、離子效價,以及生物活性時間長短。

從生物活性最短到最長,分別是 cortisone、hydrocortisone 到 dexamethasone,從短效、中效到長效喔。

效價轉換會影響到使用的劑量,類固醇的劑量是非常重要的,過多或過少都會影響效果、副作用,所以正確的劑量換算是關鍵!

“書到用時方恨少的類固醇劑量換算表與常遇到的狀況”

讓我們看幾個例子,第一個是「敗血性休克 (septic shock)」病人,因為重症時,經常會引起「相對腎上腺功能不全 (relative adrenal insufficiency)」。

稱為「相對」就是其實不是沒錢 (應付緊急情況的固醇),而是「不夠用」,腎上腺因為許多原因被抑制,導致無法應付緊急情況。

醫師經常會使用類固醇治療敗血性休克,例如 Hydrocortisone 50 mg IV Q6H,此時 Hydrocortisone 每天的劑量總和是 200 mg,如果轉換為 PO (口服) 的 Prednisolone,因為抗發炎效價比是「1:4」,所以換算為50 mg PO QD。

編按:這裡的範例是為了說明劑量轉換所擬訂的,不一定代表臨床上一定要這麼做喔,請注意!

急性氣喘發作也是很常使用類固醇的時機,例如使用 Methylprednisolone 40 mg IV Q12H,如果換算為 PO (口服) 的 Prednisolone,因為效價比是「5:4」,所以換算為_____ mg QD。

再舉一個非類固醇不行的例子,例如腎上腺功能不全危機 (adrenal insufficiency crisis),除了給生理食鹽水 (因為常見低血壓、低血鈉) 之外,快速注射類固醇通常會有又快又明顯的效果。

這時候使用的多半是 Hydrocortisone 100 mg IV ST,但如果為了避免影響「監測體內固醇濃度 (cortisol)」則會選擇不干擾檢驗結果的 Dexamethasone,這時候劑量的轉換是:

Hydrocortisone 100 mg IV ST,抗發炎效價比是「1:25」,因此換算為 Dexamethasone 4 mg IV ST喔。

編按:部分教科書寫到 Dexamethasone 的抗發炎效價是「1:30」,這邊採用的「1:25」,請讀者注意。

腎上腺功能不全危機時,還有一個問題是,是否需要補充「離子固醇」呢?因為可能伴隨著低血鈉 (血液中電解質不平衡)。

臨床上會用於補充離子固醇的是 Fludro-cortisone,但因為效果慢,等到作用在醛固酮 (aldosterone) 受體,產生留鈉排鉀的功用時,無法應付緊急狀況。

因此,臨床上常以補充生理食鹽水矯正低血鈉比較快喔。

2019年最新版 Beers Criteria 更新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2019 Updated AGS Beers Criteria for Potentially Inappropriate Medication Use in Older Adults)

$
0
0
美國老年醫學會 (AGS) 更新最新版高齡潛在不適當用藥清單了。

潛在不適當用藥 (potentially inappropriate medication, PIM)這個不好念又不好記的名詞,簡單說,因為年紀大了,對某些藥品的"敏感性增加"或"排出身體的能力變差",或是有"更好、更安全的選擇"。

所以這些藥品使用在高齡的CP值沒有那麼高。

美國老年醫學會 (AGS) 在2012年時發表第一版PIM清單,人稱"Beers Criteria"

隨後在一陣謾罵 (我自己說的) 後,在2015年更新了一版,現在2019年又再度更新。

比起 2015年版,最新版的"Beers Criteria"更新了什麼呢?請看

"比起2015年版,少了25種 (類) 藥品"


2019年版的"Beers Criteria"比起2015年的少了25種 (類) 藥品。

這一版的內容, 就像2015年版,將藥品分類成幾類:

(1) 對大部分高齡來說不適用的藥品。

(2) 在特定狀況下,對高齡來說不適用。

(3) 需要謹慎使用的藥品。

另外,有25種 (類) 藥品在這一次的更新中被移除了 (其實還蠻雞肋的),這些藥品是:

(1) 對大部分高齡來說不適用的藥品:Ticlopidine、Pentazocine。

(2) 在特定狀況下,對高齡來說不適用:

癲癇或抽筋時不適合使用:Bupropion、Chlorpromazine、Clozapine、Maprotiline、Olanzapine、Thioridazine、Thiothixene、Tramadol。

失智不適合使用:H2受體拮抗劑。

失眠時不適合使用:解鼻塞劑、中樞神經刺激劑、Theophylline、Caffeine。

巴金森氏症不適合使用:Aripiprazole。

(3) 需要謹慎使用的藥品:Carboplatin、Cyclophosphamide、Cisplatin、Vincristine (會惡化低血鈉或SIADH)。

資料來源: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2019 Updated AGS Beers Criteria
for Potentially Inappropriate Medication Use in Older Adults. J Am Geriatr Soc. 2019 Jan 29. doi: 10.1111/jgs.15767.

"2019年版 Beers Criteria 全集"
















AGS的專家們,在文件中再三提醒幾件事情:

"臨床決策須考量多重因素,Beers Criteria 不輕易地變成品質指標"

會特別註明這句話,表示一定有人將 Beers Criteria 內的藥品,當作品質指標了。甚至作為保險給付的參考標準。

確實是,因為臨床決策考量的因素很多,很難說"只要65歲以上長者,使用這些藥品就是不適當"。

相較於 2015 年的內容,這次的更新,專家們提出了一些說明,包括:

(1) 失智症或認知功能障礙的長者,不建議使用 H2 受體拮抗劑 (H2-receptor antagonists):因為專家們認為這類藥品與認知功能受損的關聯性不強,且更想要避免長期使用 PPIs 類藥品,因此決定移除。

(2) Glimepiride 被加到"避免使用的磺胺類降血糖藥品清單"中,因為專家們檢視證據後,認為這個藥品顯著增加低血糖風險,因此列入。

其他還有很多微調跟修正,都在官方文件中,請看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2019 Updated AGS Beers Criteria for Potentially Inappropriate Medication Use in Older Adults. J Am Geriatr Soc. 2019 Jan 29. doi: 10.1111/jgs.15767.

ISMP發布醫療資訊系統安全指引 (ISMP Guidelines for Safe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 of Medication Information)

$
0
0

ISMP發布了醫療資訊電子溝通安全指引,我們的醫療資訊系統夠安全嗎?

人的一生三分之一躺在床上 (睡覺),醫療人員一生,大概三分之二坐在電腦前面吧!

你每天用的醫療資訊系統,安全嗎?

這邊所指的安全,不是用明碼儲存你的密碼,也不是什麼駭客會入侵你的系統,而是他的設計、邏輯、介面、標示,真的符合安全的準則嗎?

ISMP (Institute For Safe Medication Practices) 發布了一項"醫療資訊電子溝通安全指引",目的是希望醫療機構在規劃或修正系統時可以檢視自己的系統安不安全。

等不及看原文,請看:Guidelines for Safe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 of Medication Information. 

不想看原文,那就繼續往下看。

"這些風險,你用的系統裡面一定有!"


在你呼喊母親 (媽阿!) 或是複習英文片語 (Oh My God)之前,先提醒,這些建議要應地制宜,並非絕對 (但大部分都有道理在,或是曾經有人出錯過喔)。

一個藥名在 (醫囑) 系統裡,到底該怎麼呈現?用學名?商品名?縮寫?劑量?規格?途徑?包裝?特殊劑型?怎樣才能減少眼神死的錯誤?

答案是:

看的是"人",自然要從"人"著手。

最直白:人會看錯啦!你全部都用大寫,DOPAMIN 是要怎麼看?很痛苦捏,ISMP 建議,除非要區分特殊藥名相似藥品之外,藥名原則上應該以小寫呈現,大寫 (Tallman)應該用在區分特別藥品的特別字母上。


胰島素 (insulin) 高警訊藥品 (high-alert medication),醫囑、調劑、給藥過程當然要再三注意,但打從娘胎,胰島素的標示就不清時,是很危險的。

高濃度 (high concentrated)胰島素,例如 U-300、U-500 (一般的是 U-100,代表每 mL 100 單位),絕對要特別標示,請不要標一個"高",高什麼阿?

混合型 (mixed)胰島素,通常混有長短效兩種胰島素,請務必標示出"混合 (Mixed)",不要標"米克斯",比例也應該要標示出來。


藥名結尾是"l"的藥品深藏不露,很容易與後面連接的規格混淆,例如"l 10mg"這太危險了,ISMP建議的是"I’結尾的藥名大寫"L’,或者是務必保留一定的空白 (space) 以利區隔。


K1、B1、C1 (沒有C1) 這種有"標 (superscript)"的藥名也是有風險的,例如只寫一個 K1,容易跟 KI (碘化鉀) 混淆,甚至跟 K110 mg 混淆,都是風險。

除非必要,必要指的是一定要區分,原則上應避免上下標,如果真的一定要標,建議真的"下標"或"上標",意思是不要在同一條線上。

但這在絕大多數的資訊系統有很大的難處阿!


縮寫 (abbreviation)任何人都知道有風險,因為你的 ABC 跟我的 ABC 可能不是同一個 ABC,除非是公認、經過統一的縮寫,原則上應避免。

另一個令人非常頭大的是"複方藥品",裡面一堆成分,總不能全部標吧 (就跟沒標是一樣的),這真的是一個大難題,尤其是 HIV 藥品、抗生素,除非必要,應該儘量避免曖昧不明的縮寫。


時神裡面說的"多餘!"對,有些"零"還真的是多餘!躲在文字後面的零 (trailing zero) 就不如在前面 (leading zero) 來的有意義。

10.0 mg 跟 100 mg 還有1,000 mg,一次看10種藥品時,真的非常令人困惑!

"醫療備註很常見,但怎麼寫有巧妙"



醫囑備註是當一些特殊藥品或醫療處置有"但書"的時候,有經驗的執行者,此時會冷暖在心頭。

不清楚的醫療備註,過於簡略、過於複雜,中英夾雜,執行起來真的是令人火冒三丈。

ISMP 沒有提供完美的做法,但有一些重點,例如不建議以藥品單位標註,例如停一顆 (什麼)?減一支。

人機介面也應該把備註放在最顯眼的地方,畢竟那是"必須傳達的訊息",總不會有人在備註裡面打"安安"吧!

看完這些 (這只是指引裡面的一小部分) 有沒有感覺你每天使用的系統"有多麼的安全"阿!

惡搞實證 手持式電風扇顯著改善末期病人呼吸困難 (Fan Therapy Is Effective in Relieving Dyspnea in Terminally Ills)

$
0
0

夏天要到了,除了躲在冷氣房,外出時好像有涼風徐徐吹來,手持式電風扇 (handheld fan) 就此誕生。

其實也不是什麼了不起的黑科技,大不了就加個物聯網,用 App 定時操控,還可以監測電量,利用 Siri 開關電風扇 (需要這麼麻煩嗎?) 配合 AirPods 看起來好神。

後端再配合 App 輸入風扇設定與舒適感的關聯性,透過大數據收集資料,配合人工智慧,自動調控風扇強弱。

以上離題了,現在這個時代,一個風扇都要智慧化,最好加上媽祖託夢功能。

好,回來。

雖然是"惡搞實證"但一點都不能惡搞,呼吸困難 (dyspnea) 是許多末期病人的痛,甚至是致命的痛。

你一定有這樣的經驗,游泳時,那種上氣不接下氣,很擔心吸不到氣的恐懼。

末期病人天天在承受這樣的身心負擔。過去,末期病人的呼吸困難,只能選擇藥物治療,但效果不好且副作用多多。

但如果手持一支電風扇,配合其他治療,可以改善呼吸困難症狀,是不是經濟實惠又方便呢?

"小型隨機分派研究顯示:可改善呼吸困難"



其實這也不是什麼新梗了,利用手持電風扇造成的氣流 (airflow),刺激面部三叉神經的溫度感受受體,以及調控中樞神經呼吸調節中樞 (這一段跟前面物聯網那一段一樣玄)。

在過去幾項小型研究中看到初步成效,因為鎖定的對象,大多是末期病人,這一類研究要有上千上萬的受試者數目,基本上不可能。

最近發表在緩和醫學 (Palliative Medicine) 期刊的一項日本研究,這項研究隨機分派了40位癌末呼吸困難病人 (ECOG 3~4分),比較用手持電風扇吹臉、吹腿,對呼吸困難分數的影響。

這是一個超簡單的研究,或許沒有電腦產生亂數表、互動式語音回饋系統 (IVRS)、也沒有研究終點判斷委員會,就是分成兩組、蝦皮幾支韓流電風扇,紀錄執行前後呼吸困難分數。

也沒有 SAS、SPSS,可能只有計算機或 Excel。

研究結果顯示,比起吹腿,吹臉5分鐘前後,呼吸困難分數下降1.35分 (從0分到10分,分數越高代表越研究),吹腿5分鐘,除了打冷顫之外,呼吸困難分數下降0.1分。

作者們認為,以手持電風扇吹臉,仍然有立竿見影 (我也會用這麼不科學的描述) 的效果。

當然,這項研究的證據品質鐵定不佳,勉勉強強擠一個低 (low) 出來,因為沒有維持盲性,估計值精確性低 (畢竟只有40個人的小型研究)、間接性 (只比較前後的差異)。

但,憑著價格低廉、顯然的副作用並不常見 (吹到感冒) 且可控制,這是一個除了吃藥外,可以嘗試的做法~

資料來源:Fan Therapy Is Effective in Relieving Dyspnea in Patients With Terminally Ill Cancer: A Parallel-Arm,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 Pain Symptom Manage. 2018 Oct;56(4):493-500.

報告用大圖 看得懂的COPD治療流程圖 (Diagnosis and Outpatient Management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
0
0

慢性肺阻塞(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不是吸菸者的專利,是支氣管「不完全可逆 (就是部分可逆、部分不可逆)」的氣流阻塞,通常伴隨著呼吸困難、咳嗽、咳痰等症狀。

除了吸菸以外,約三成的 COPD 病人沒有吸菸史,在家煮飯的油煙也是致病的原因之一。

COPD的典型症狀包括「活動時呼吸困難 (因為耗氧量增加,肺功能不足以因應」、「咳嗽」、「痰液多」、「胸悶」跟「疲倦」。

除了症狀,醫師會用量表評估疾病嚴重度及追蹤治療成果,例如 mCRC分數、CAT測試等,CAT有八個面向,總分為0~40分,評估:

咳嗽頻率、咳痰量、胸悶、爬坡能力、家庭活動力、離家信心程度、睡眠品質、活力。

“COPD治療流程:按疾病嚴重度、急性發作風險、及肺功能好壞個人化考量”



COPD的藥物治療目標是「減少症狀、減少急性發作次數」,雖然也希望延緩疾病進展,除了藥物之外,

戒菸、每年接種流感疫苗、按時程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

都已經被證實可以減少急性發作次數,急性發作非常痛苦,除了必須緊急送醫外,身理心理都是一番煎熬,有時候幾乎是全體動員,如何減少急性發作,是 COPD 治療的重要指標!

CAT 10分以下、很少發作,肺功能 (FEV1) >60%預期時 (醫師會用肺功能檢查工具檢查):以 短效支氣管擴張劑組合為主 (SAMA + SABA) 或 單獨使用其中一種短效支氣管擴張劑。

支氣管擴張劑=用藥物作用在支氣管平滑肌上,放鬆支氣管壁上的肌肉,將狹窄的支氣管打開。

需要注意的時刻是,每週使用前述的短效支氣管擴張劑超過兩次,則要考慮換為「長效」支氣管擴張劑,因為「短效」的效果太短,已經無法涵蓋大部分時間了。

CAT 10分以下、很少發作,肺功能 (FEV1) <60 adrengeric="" beta="" muscarinic="" p="">
當然,如果症狀控制不佳,或者是又急性發作,則應再考慮升階。

“嗜伊紅性球數目增加是預測合併吸入性類固醇效果的指標”


吸入性類固醇 (inhaled corticosteroid, ICS) 在急喘治療中是主軸,但是在 COPD 治療中,角色比較保守,原因是合併長效支氣管擴張劑、ICS,雖然可以顯著減少急性發作風險,但也增加了細菌性肺炎機率。

就是兩難,才難以抉擇啊!這時候是共享決策 (shared decision-making, SDM) 的時刻了。

還好,周邊血液的嗜伊紅性球數目,可以做為預測加上 ICS 後反應的指標之一。

原因是在臨床試驗中 (IMPACT研究),合併兩種長效支氣管吸入劑、ICS後,可以顯著減少急性發作次數,每100人每年減少30次。

周邊血液的嗜伊紅性球數目大於150/microL的病人,風險減少更多,每100人年減少44次,而小於150/microL的病人,風險只減少12次。

而,什麼時候可以慢慢拿掉 ICS?也是很多人關心的議題,最新的建議是病情穩定控制至少2年,沒有中度到嚴重的急性發作紀錄,可以考慮逐艦減少 ICS 劑量。

“治療苦手,還是急性發作了,有其他選擇嗎?”


對於一開始就有多次急性發作紀錄的 COPD 病人,如果周邊嗜伊紅性球數目較高,則一開始就可以考慮長效支氣管擴張劑加上 ICS,畢竟效果比較顯著。

另外一個磷酸二酯酶抑制劑 roflumilast 與前面提到的藥物作用方式都不同,它具有不同形式的抗發炎作用,對已經嚴重阻塞的病人,還可以減少急性發作次數,一年約減少14.3%。

但容易因為腸胃副作用,噁心、腹瀉、體重變輕,而暫停治療。因此,經常保留在最後一道防線。

COPD 的治療需要好幾種吸入劑,了解這些吸入劑該怎麼使用,按時使用,保護自己的呼吸道,讓自己呼吸道更多新鮮空氣,減少急性發作的恐懼及造成的負擔,是我們跟 COPD 病人一起努力的目標,煙,戒了吧!

60>

用藥安全 藥物引起的結晶尿,會造成結晶性腎病變 (Drug-Induced Crystalline Nephropathy)

$
0
0

雖然不是新梗,但 Ceftriaxone 與鈣鹽的故事真的會發生,要注意!


藥物是個很神奇的東西 (應該是說人體更神奇),以前小時候學藥理學時,就覺得很奇怪,藥物怎麼會知道自己要去哪裡?


後來接觸藥物動力學後,茅塞頓開,原來很多藥物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去哪裡 (哈),要形成結晶,要有兩個條件:



尿液濃度高 (從腎臟大量排除) 、溶解度低

一但形成結晶後,這些不速之客可能阻塞你家的水管 (就是腎小管),造成結晶性腎病變 (Crystalline Nephropathy)嚴重時甚至造成急性腎衰竭。

"許多藥物或組合會造成結晶尿"




可能造成結晶尿的藥品或與電解質的組合。

如果那各藥品形成結晶的性質與特定電解質有關,例如鈣鹽 (calcium)、草酸鹽 (oxalate)、磷酸鹽 (phosphate)、尿酸等,就可能需要避開類似的組合。


歷史上最有名的例子,就是發生在 2007 年 (好久了) 的抗生素與鈣鹽的事件,當時美國 FDA 發布一則警訊 (那時候還是隨便發警訊的年代),提醒醫療專業人員,Ceftriaxone 這個非常常用的注射性抗生素,與含鈣溶液混合輸注,會造成結晶,甚至造成腎臟損傷。


靜脈注射 Ceftriaxone 後,三分之一到二的藥品會從尿液或膽汁排除,並可能形成 Calcium ceftriaxone,變成針狀結晶 (needle-shaped crystal)

在過去的研究中,實際上發生的結晶並不大,結構鬆散、且絕大多數可以從尿液排除。

但 FDA 於 2007年時建議,所有病人,接受 Ceftriaxone 治療不得同時 (或48小時內) 併用含鈣注射液。

過了兩年,根據體外研究結果,於 2009年更新 Ceftriaxone 不得以含鈣溶液配置或稀釋、混和,對於出生後未滿28天的新生兒,如果有使用含鈣溶液的可能,則不建議使用 Ceftriaxone (請見下圖)。


但有一點麻煩的是,如果是出生足月 (白話版的滿28天) 或以外的任何對象,在"使用相容溶液充分沖洗後"可以先後使用 Ceftriaxone 與 含鈣溶液。

但為避免大家的麻煩,還有 27天不能用、30天突然又變可以用的問題,還是能免則免吧!

一旦不小心出現結晶尿的問題,為了避免腎臟損傷:

(1) 以等張生理食鹽水維持足夠的尿流量。
(2) 適當使用調整尿液酸鹼值 (避免更多結晶產生) 會是最快速、直接的做法。
(3) 利尿劑可能進一步惡化體液平衡,要小心!

資料來源:Ceftriaxone and Calcium Products. NEJM Journal Watch.

臨床藥學 C型肝炎泛基因型新藥效果驚人,但交互作用仍然是隱憂 (Pan-Genotypic Direct Acting Antiviral Agents Against HCV Virus)

$
0
0

硬要說醫療進步,這幾年最大的成就應該是癌症的免疫療法,尤其是檢查點抑制劑 (checkpoint inhibitor)以及可望根除C型肝炎的直接作用型抗病毒藥品 (direct-acting antiviral agent)了。

前者已經得了諾貝爾獎,後者對公共衛生與人類健康的貢獻,也不容小覷。

C型肝炎已經正式走到「治好一個少一個」的階段,因為新型藥品的效果非常優異,目前甚至有泛基因型的藥品,從第一型到第六型一個都不放過。

去年我們曾經提供過其中一種泛基因型藥品的資訊,共筆專用表 C型肝炎泛基因型新藥效果佳,HCV DAA新藥比較表

時隔一年,是時候更新這張表了。

“泛基因型新藥可有效對抗六種基因型,且一天服藥一顆就好”


目前的C型肝炎直接作用型抗病毒藥品都是兩種以上成分組合,泛基因型藥品也不例外,Sofobuvir與Velpatasvir 的組合,前面的是C型肝炎病毒NS5B聚合酶抑制劑,後面的是NS5A抑制劑

編按:NS5A、5B?搞不清楚,這些作用機轉都在這張大圖中 C型肝炎新藥機轉

這兩種成份的組合一口氣可以對抗第一型到第六型基因型的C型肝炎病毒,且持續病毒反應率 (SVR) 對不論有沒有接受過治療的C型肝炎病人,可以高達99%

資料來源:Sofosbuvir and Velpatasvir for HCV Genotype 1, 2, 4, 5, and 6 Infection. N Engl J Med 2015; 373:2599-2607.

如果可以少吃一顆藥,對病人及醫療系統都不是壞事,因為這些藥品並不便宜,無肝硬化或代償性肝硬化的C型肝炎病人,可治療至12週 (3個月)。

目前的泛基因型新藥可以用於治療非代償性肝硬化 (Child-Pugh分級B/C) 的C型肝炎病人,一樣是治療12週 (3個月),但 glecaprevir/pibrentasvir 則沒有被核准用於非代償性肝硬化。

編按:因為沒有使用於非代償性肝硬化的研究,因此 glecaprevir/pibrentasvir 並沒有被核准用於這個狀況喔。

“雖然效果優異,但仍然要注意藥品交互作用”

沒有完美的,Sofobuvir/Velpatasvir 是藥品運輸蛋白 (會把藥品從細胞內排出的抽水機) p-gp 及 BCRP 的受質,也就是說如果與同樣性質的藥品一起使用,因為宮鬥的關係,會讓這兩個成份的量顯著增加,也就是說,可能增加副作用機會。

除此之外,velpatasvir的腸胃吸收適合在 pH 值低 (很酸) 的時候,如果使用影響胃酸的藥品,例如胃痛會吃的制酸劑、H2受體抑制劑、質子幫浦抑制劑 (鋒哥揮棒代言的),都可能減少velpatasvir的濃度 (及效果)。

以質子幫浦阻斷劑來說,omeprazole 必須間隔達4個小時,其他的質子幫浦阻斷劑更是因為沒有研究數據而不建議併用。

其他例如治療心律不整的 amiodarone,與 Sofobuvir/Velpatasvir 一起使用可能造成嚴重的心跳徐緩,除非有嚴密的心率監測,不然是不建議併用的。

特定的抗癲癇藥品,例如carbamazepine、phenytoin、phenobarbital或oxcarbazepine,併用時可能降低 Sofobuvir/Velpatasvir 的濃度 (效果),因此也不建議併用。

這些討厭的交互作用,並不是每一位醫療人員都可以倒背如流的,現實狀況下,幾乎都是跨科別發生的,除了仰賴資訊系統外,並不容易完全防堵。

實證醫學 LAMA/LABA固定劑量組合吸入劑逐漸成為COPD治療主軸 (LABA and LAMA in a combined inhaler versus placebo for COPD)

$
0
0

目前市面上的LABA與LAMA固定劑量組合型吸入劑 (上)。

每天出門最討厭吸 PM2.5!不管是汽機車廢氣 (有沒有人跟我想的一樣?公車的廢氣看起來也很恐怖!) 隨風而來的沙塵暴、污染廢棄物,這樣的環境下,呼吸道疾病怎麼可能比較少?

我們的肺就像空氣濾淨氣一樣,每天被荼毒,今天出門要不要帶個口罩?要不要減少出門?推薦兩款 App,讓你快速掌握空氣品質。

天氣即時預報 - 國產原生 App, 介面乾淨又簡單」

在意空氣 - 同樣是一款 UI 設計可近度很高的 App」

對慢性阻塞性肺病 (COPD) 病人,不論是長期的支氣管炎發炎 (chronic bronchitis),或是肺氣腫 (empysma),支氣管擴張劑都是治療的主軸。

繼續下去前,這兩個跟 COPD 有關的梗也很重要:



尤其是長效型 beta-2 受體作用劑 (簡稱 LABA 唸作拉吧),呼吸道平滑肌上有許多 beta-2 受體,作用在受體上可以擴張支氣管平滑肌,達到支氣管擴張的目的。

另一種是長效型膽鹼抑制劑 (簡稱 LAMA 唸作拉罵),類似的做法只是平滑肌上的膽鹼受體負責收縮支氣管,抑制了他,自然擴張支氣管。

這兩個不同作用機轉的藥品加在一起,有沒有發揮「1加1大於2」的功效呢?

“最新考科藍分析:LABA/LAMA合併使用可能顯著降低急性發作風險、改善肺功能”


考科藍系統性綜論 (Cochrane Systematic Review):LABA/LAMA 合併治療可能顯著減少 COPD 病人最擔心的事。

考科藍系統性綜論是出名的「龜毛」,每篇全文都多達50到100頁,但不是為了篇幅多而多,而是遵循證據的概念,每個步驟都要留下痕跡與紀錄。

在最新 (2019年) 發表的分析結果,收集了3項隨機分派研究,1,127位 COPD 受試者,LABA/LAMA 固定劑量組合 (fixed-dose combination, FDC) 可能顯著減少 COPD 急性惡化風險。

而這個「COPD急性惡化」是導致這些病人住院、需要接受更多治療,甚至死亡的源頭。

但這項證據的品質被列為「中等 (moderate)」主要原因是絕大多數的研究結果來自其中一種藥品,證據的完整度暫時不足。

以 FEV1 (第一秒使力吐氣容積) 量測的肺功能,使用 LABA/LAMA 吸入劑後,同樣達到臨床上有感的改善。

減少急性發作、改善肺功能,其實是想要提高生活品質,以生活品質問卷調查健康照護相關生活品質,使用 LABA/LAMA 相較於安慰劑,生活品質改善超過4分,4分是研究中認定在臨床上「有感」的生活品質改善。

編按:難怪政治人物一直說生活品質改善,但一般民眾沒有什麼感覺,是無感提升。

市面上目前有三種 LABA/LAMA 組合吸入劑,三種使用的方法都不同,有轉開直接吸入的,有噴霧的,有膠囊刺開再吸的,操作上都需要教學一下才有辦法順利使用。

要特別提醒的,這些長效的吸入劑,雖然有一天吸一次就好的方便性,但對於「急性惡化」是沒有幫助的,更可能延遲就醫,所以如果說要強調什麼,我覺得這一點還蠻重要的!

電視上常常會演喘的時候就拿吸入劑來吸,吸完就沒事了,但如果是急性惡化,這時候拿錯吸入劑,就糟糕了。

在急性發作時,可能以症狀變差、需要更多「救急的」短效支氣管擴張劑表現,這時候 LABA/LAMA 組合並幫不上太多忙,就算盲目的增加 LABA/LAMA 劑量 (多噴幾次、多吸幾次) 也是不建議的。

資料來源:Once daily long-acting beta2-agonists and long-acting muscarinic antagonists in a combined inhaler versus placebo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9 Mar 6;3:CD012930. doi: 10.1002/14651858.CD012930.pub2.

共筆專用表 心律不整藥品全攻略,更新2018年最新分類標準 (Updated Classification of Cardiac Antiarrhythmic Drugs)

$
0
0

還停留在幾十年前的VW分類系統嗎?現在有更新的系統將更多的藥品納入囉。

心律不整藥品 (antiarrhythmic drugs)是除了心臟內科醫師之外,其他醫學院的學生們,最恨的牙癢癢的一塊,因為藥理作用複雜、分類多、不常使用這些藥品,副作用多,所以只要考試考到他,幾乎都是直接跳過。

記得學生時代時,光要背誦幾十年 (1970年) 前就有的Vaughan Williams分類系統有哪些藥,就已經頭昏腦脹。

Vaughan Williams分類系統之後,還有Sicilian gambit分類方法,但都沒有像原本的VW分類系統知名。

去年 (2018年) 刊登在心臟科頂尖期刊 Circulation 的一篇文章,作者們將心律不整藥品的分類更新,納入了VW分類未分類到的許多藥品,請看我們的報導:

"從0開始,配合藥理作用機轉的更新版"


更新版的分類從"0"開始,將作用在 HCN (hyperpolarization-activated cyclic nucleotide-gated) 受體,會降低竇房結自體活性 (sino-atrial automaticity),常用於治療心衰竭的 Ivabradine 納入,因為這個藥品正在研究作為心搏過速的治療選項之一。

接下來,配合藥理作用機轉,幾乎都是離子通道 (ion channel) G蛋白偶合受體 (G-protein coupled receptor, GPCR)等,有沒有燃起熊熊的藥理魂 (白眼)。

圖中的 Na K Ca 受體的 L = 低度抑制離子通道作用、M = 中度、H = 高度,我們用顏色區分,淺色、中等顏色、深色。

圖中的"其他"裡面包括各式受體,例如交感神經 Alpha、Beta 受體,副交感神經的 M1 (muscarinic) 受體,以及 A1 (adenosine) 受體

許多抗心律不整藥品的作用機轉不只一種,例如惡名昭彰的 3類 Amiodarone,同時抑制 Na K Ca 三種離子通道,也抑制 Alpha、Beta 受體,在圖表中也都標示出來囉。


在用途方面,這也是正在學習藥理學或藥物學同學的最大困難,心律不整百百種,實在很難將作用在哪一個 (或哪幾個) 離子通道或受體,就把他跟特定的心律不整相連。

"確實是不容易,我們列出了常見的用途,例如 4 的鈣離子阻斷劑 (Verapamil、Diltaiazem),經常用於SVT (心室上心搏過速),尤其是再進入 (re-entry) 機轉的 SVT,例如常聽到的 PSVT,間歇性心室上心搏過速"。

上面的這一段話我們試著將他用人聽得懂的話改寫,

"考這個確實沒人性,我們列出了常見的用途,例如 4 的鈣離子阻斷劑 (Verapamil、Diltaiazem),經常用於電流流進去又流出來,形成一個圈圈,這樣放電一次,心室會收縮兩次,造成心律不整,間歇性就是突然有,突然沒有,就跟老師突然發脾氣一樣"。

"附上同學們最苦手的心電圖各個區段及正常值"


這也是傳說中最令人苦手的一段,人生第一張心電圖時,內心可能暗罵這是什麼鬼阿?一個心跳從 P QRS T U 各個區段都有代表的意義跟正常值,這邊我們引用Clinical ECG Interpretation 網站製作的精美大圖,提供給各位辛苦的同學參考。

資料來源:Modernized Classification of Cardiac Antiarrhythmic Drugs. Circulation. 2018;138:1879-1896.
Viewing all 63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