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NEJS
Viewing all 63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實證醫學 氧氣越多死亡率越高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in Acutely Ill Adults Treated with Liberal vs Conservative Oxygen Therapy)

$
0
0

▲常見的迷思,好像到醫院低消先來個氧氣,給氧真的好嗎?

到醫院來好像存在著一些低消,如果沒有這些低消,好像有白來的感覺,例如打個針、領個藥、帶個氧氣面罩。

氧氣是這個地球上最寶貴的資產之一 (還有陽光跟水),人體組織一旦缺氧,隨之而來的是因為缺氧造成的傷害,但給氧就比較好嗎?補充氧氣真的就有幫助嗎?

"高品質證據顯示,給過多的氧反而增加死亡率"

先說結論:寬鬆 (liberal) 給氧,比起保守 (conservative),反而增加急性病人的死亡率、不論是敗血症、急性冠心症、中風、重症病人



而這個結論的證據品質 (quality of evidence)是高。

這一篇最新的醫學文獻發表在柳葉刀 (Lancet) 上,是一篇製作精美的系統性綜論 (systematic review)

所謂的系統性綜論,有別於傳統的某篇研究 (英國研究?),是收集同樣臨床問題的所有文獻,精挑細選後提供結論。

簡單說,你不用看那麼多篇,就可以秒懂變大師。

這篇研究收納了25項隨機分派研究,比較寬鬆、保守給氧對臨床結果的影響,寬鬆組的平均氧氣分壓為0.52 (大概純氧的一半),相較於保守給氧的0.21 (大概純氧的五分之一)。

分析結果顯示,寬鬆給氧,相較於保守給氧

(1) 顯著增加死亡率 21%,30天死亡率增加10%。

(2) 隨著氧氣飽和度 (SpO2) 越高,寬鬆與保守給氧之間的死亡率差異越大。

一直以來的問題是,要給多少氧? 目標應該是多少? 以及多低的氧氣要開始給氧?

作者們針對這些問題提出看法:

這項分析中,寬鬆給氧組的"給氧前"平均氧氣飽和度為96.4%,作者們推論,建議維持氧氣飽和度介於94%~96%之間 (給太多不但沒好處,反而增加死亡率)。

現在的證據並不支持 (正確地說應該是反對) 沒事給氧氣,氧氣一定要給到滿表的做法。 

考科藍:子宮頸癌疫苗有效預防子宮頸癌前期病灶 (Prophylactic Vaccination Against HPVs to Prevent Cervical Cancer AND Its Precursors)

$
0
0

▲最新的考科藍系統性綜論顯示,子宮頸癌疫苗可以有效預防子宮頸癌前期病灶。

最近,這個疫苗十分熱門,除了「貨源短缺」造成的炙手可熱之外,最新的證據也顯示,接種這個疫苗,可以有效預防子宮頸癌前期病灶。

子宮頸癌 (cervical cancer) 已經被證實與人類乳突病毒 (Human Papillomavirus,HPV) 有關,這是一種雙股 DNA 病毒,目前共有 12種病毒亞型被認為與子宮頸癌有關。

其中又以「第16型」被認為最惡性重大,而「第18型」也不惶多讓,這兩種亞型加起來,據估計佔了全世界子宮頸癌的三分之二以上。

子宮頸癌疫苗,就是針對人類乳突病毒而被研發上市,到底有沒有效呢?

“考科藍:接種子宮頸癌疫苗可以有效減少子宮頸癌前期病灶”

考科藍系統性綜論 (Cochrane systematic review)是一種被認為非常嚴 (龜) 謹 (毛) 的研究方法,廣泛性的收集各式的高品質證據,經由統計分析提供目前最佳的證據。


▲證據檔案顯示,接種疫苗可以顯著減少CIN2+、CIN3+及AIS。

最近一期的研究結果顯示,根據目前的研究結果,高品質證據 (代表未來被推翻的機率不高) 顯示,接種子宮頸癌疫苗可以顯著降低子宮頸癌前期病灶。

這項分析收納了 26項隨機分派研究,總共有 73,428位受試者參加,這些研究的研究結果是以「子宮頸癌前病變」包括子宮頸上皮內癌化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IN)子宮頸原位腺瘤 (cervicaladenocarcinoma in situ, AIS) 為主。

如果可以減少這些子宮頸癌前病灶被認為間接可以減少子宮頸癌的風險。

編按:研究顯示,從感染 HPV 到產生侵入性癌症,最少需要 10年的光陰,因此,目前還沒辦法做那麼長時間的研究,因此使用「代理終點」是常見的做法。

這項分析針對「二價」與「四價」子宮頸癌疫苗,涵蓋了最常見的 16 與 18型病毒亞型,結果顯示,不論是從未感染 HPV,或是未感染 HPV 16/18 (代表已感染其他亞型),接種疫苗都可以顯著降低癌前病灶的風險。


“罕見的副作用引起多國關注,但未經證實”

編者的概念是「沒有無副作用的藥品」,在這項考科藍分析中,嚴重不良反應 (severe adverse events, SAEs) 與安慰劑沒有太大的差異,但並不代表「沒有副作用」

在日本,曾有許多報導指出,接種子宮頸癌疫苗後的年輕女性,出現莫名的症候群,症狀包括疼痛、頭暈、疲倦等,甚至被診斷為罹患慢性倦怠症候群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但是在正式的醫療文獻中,包括經同儕審核的期刊,卻沒有太多相關的報導。

更多有關接種子宮頸癌疫苗產生罕見副作用的報導,請參考:全球「痛痛女孩」的吶喊,10年來為何被消音?

編按:這是第一次引用非醫學文獻的報導,因為是罕見副作用,其因果關係真的很難斷定,也無法鐵口直斷絕對沒有,特此說明。

事實上,台灣的藥品不良反應通報系統,也接獲許多與接種子宮頸癌疫苗「有關」的副作用報告,但這些副作用絕大多數被認為「無直接因果關係」而結案。

編按:有寫過藥品不良反應通報的專業人員就知道,要讓因果關係成立,需要「再用一次」,或是文獻上有比較可信的證據佐證,因此並不容易成立。

“如果要接種,疫苗之間有差異嗎?”


▲市面上的三種子宮頸癌疫苗,涵蓋的病毒亞型不同,預防效力也不同。

目前已核准三種子宮頸癌疫苗包括 Cervarix (二價)、Gardasil (四價、九價)並沒有直接比較的研究結果,只能間接根據涵蓋的病毒亞型推論九價的嘉喜防護力較為全面。

針對 6、11型主要是預防生殖器疣 (wart),16、18型約涵蓋 66% 的子宮頸癌病例,而 31、33、45、52 及 58 型則再涵蓋約 15% 的病例。

除了價數不同,價數越多當然反映出價格,二價疫苗接種三劑約一萬元,四價則是一萬兩千元,九價 (如果有貨的話) 則達一萬五千元。

編按:價格隨各醫療機構定價而有差異,這裡只是超級粗估。

疫苗接種是公共政策中非常重要的一環,打與不打之間,除了證據,還有許多考量,經濟效益、因為接種而產生的不良反應配套措施,妳打是不打呢?

實證醫學 預防醫療工作相關的接觸性皮膚炎 (Interventions for Preventing Occupational Irritant Hand Dermatitis)

$
0
0

▲醫療工作相關的接觸性皮膚炎並不罕見,推行勤洗手保健康的同時,也要注意自己的皮膚健康。

你可能有這樣的經驗,不是數錢數到手抽筋,而是洗手洗到要脫皮,隨著手部衛生的推廣,洗手次數、穿脫手套次數增加,當然是為了保護自己免於感染,也保護病人,但對手部皮膚的刺激,也隨之增加。

這種被稱為"職場相關的接觸性膚炎 (occupational irritant hand dermatitis, OIHD)",容易發生在醫療人員身上。

"OIHD 並不罕見,且可能影響醫療照護"


▲醫療工作相關的接觸性皮膚炎症狀多元,且都令人感到不舒服。

OIHD 的症狀多元,包括皮膚刺痛、紅腫、角質增厚,甚至裂開,輕微的可能從指縫開始,隨後可能逐漸蔓延到手背、甚至是手腕。

這不是一個罕見的疾病,在職業傷害中,這些手部傷害占了將近三成,因為太多事情都要用到手,頻繁的消毒、洗手,自然而然也可能給雙手帶來負擔。

雖然大部分的消毒方式是溫和的,例如使用肥皂、溶劑、水,但因為沒有保護,又頻繁接觸,所以即使是溫和的消毒方式,還是造成某個程度的傷害。

一旦有了惱人的症狀,除了干擾工作,更可能影響生活品質 (至少光發紅的雙手,每天看也不舒服!)

"保濕、護手霜或許有點幫助,但幫助不大"


▲根據考科藍系統性綜論的分析結果,護手霜或保濕產品,甚至是合併使用,可能有些微幫住,但幫助不大。

根據最新的考科藍系統綜論 (Cochrane systematic review)分析結果,研究者們收集了 9項隨機分派研究,共有2888位受試者,比較護手霜 (barrier creams) 保濕產品 (moisturisers) 預防 OIHD  的效果。

分析結果顯示:

(1) 護手霜:或許可以減少 OIHD 發生,但幫助不大,且證據品質低。

(2) 保濕產品:效果跟護手霜差不多。

(3) 合併護手霜及保濕產品:效果與單一使用也差不多。

這樣的分析結果顯示,目前的事前預防措施效果並不顯著,但考量價格相對低廉,但最好醫療機構可以免費提供 (?),再來就要檢視洗手的次數是不是太多? 或是使用的消毒劑本身就比較傷手? 除了減少感染之外,員工的皮膚也很重要的。

共筆專用表 肺動脈高壓的藥物治療 (Drug Therapy of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
0
0
▲肺動脈高壓的藥物治療比較,機轉不同,但目標都是降低肺動脈壓力。


肺動脈高壓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PAH) 的定義是平均肺動脈壓 (mean pulmonary arterial pressure) 高於25 mmHg

傳統認知,這種疾病並不常見。

造成 PAH 的病因非常多,從先天性的遺傳性的、因為心臟或肺部疾病引起的,甚至是藥品、毒素都有可能。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 (WHO) 的分類,將 PAH 分為五類 (往下看)。


▲WHO對肺動脈高壓的分類,共有五類。

肺動脈高壓可能引起很多併發症,例如右心肥大 (因為肺動脈與右心相連)、右心衰竭周邊嚴重水腫、心因性腹水等等。

都是因為壓力不平均造成的問題 (所以有壓力一定要好好宣洩)。

病人可能會有「疲倦、虛弱、呼吸困難、昏厥、甚至是腹脹 (因為壓力大)」的症狀。

心臟科醫師通常會利用心電圖 (可能會看到 RAD 右心心軸偏移、RVH 又心室肥大等)、心臟超音波 (可能會看到右心肥大、三尖瓣逆流等問題) 來診斷 PAH。

除了非侵入性檢查,右心心導管,可以直接量測肺動脈壓力,被認爲是確定診斷的方法。

“藥物治療仍然是 PAH 治療主軸”

▲治療目標:降低 MPAP (肺動脈平均壓力)、改善病人運動能力。


前面說過,PAH 並不是一個常見的疾病,因此,交由對 PAH 熟悉的醫師或醫療機構處理,或許是一個比較好的開始。

如果有缺氧 (定義為 PaO2 低於 60 mmHg) 的問題,長期使用氧氣可能是免不了的做法。

如果症狀較明顯 (例如 WHO 功能分級 II~III),少數會先考慮使用「鈣離子通道阻斷劑」,例如緩釋劑型 Nifedipine (30 mg PO BID)、Diltiazem 60 mg PO TID 等。

在沒有血管活性 (vasoreactivity)的狀況下,是不建議使用鈣離子通道阻斷劑的,因為效果不好。以先天性 PAH 來說,大約只有 10%病人有血管活性。

接著就會考慮「專一性療法」(看上面),目前被核准用於治療 PAH 的藥品包括:

(1) 前列腺素類似物

(2) 內皮素受體 (endothelin receptor) 拮抗劑

(3) PDE5抑制劑

(4) 可溶性 GC 刺激劑


這些藥品的使用時機,通常是「對高劑量鈣離子阻斷劑反應不佳時 或 根本不適合使用鈣離子阻斷劑」,可以考慮單獨使用或合併 (特定組合) 使用。

▲各種使用於治療 PAH 藥品的建議劑量與副作用。

前列腺素類似物的給藥途徑多元,例如 Epoprostenol 是用靜脈輸注的,Iloprost 是用吸入的,而 Treprostinil 則有口服還有皮下持續注射的劑型。

簡單說,給藥很麻煩啊!

最方便的還是口服,例如 PDE5抑制劑、內皮素受體拮抗劑,都是吞藥就可以,這些藥品作用機轉主要是「血管擴張」,所以容易有「面部潮紅」的副作用,還有「頭痛」。

內皮素受體拮抗劑,例如 Bosentan,除了懷孕等級 X,孕婦禁用外,肝毒性也是必須追蹤 (AST/ALT) 的重點。

而 PDE5抑制劑,包括 Sildenafil 及 Tadalafil,同樣須注意一些心血管症狀,包括「心絞痛」、「胸痛」等。

“有警示症狀出現時,應該考慮加護治療”

縱然有這麼多治療選擇,但 PAH 仍然不是好治療的疾病,如果住院治療過程中,有以下警示症狀出現時,應該考慮加護治療,包括:

心搏過速 (HR超過 110 bpm)
低血壓 (SBP低於 90 mmHg)
寡尿
灌流量下降伴隨之乳酸鹽 (lactate) 過高

惡搞實證 在世界杯足球賽期間會發生的怪事 (Impact of the FIFA World Cup on Human Health)

$
0
0

▲說也奇怪,每四年一次的世界杯足球賽,會發生的怪事還真不少。


四年一度的世界杯足球賽 (FIFA World Cup)今年在戰鬥民族的國家舉辦,拿到大力金杯的隊伍可以免費坐坦克車,閉幕時的煙火可能也是用地對空飛彈取代。

世界杯期間,除了一月 (因為比賽持續長達一個月) 球迷歸隊外,到底還會發生什麼奇怪的事情呢?

先測試一下一月球迷程度:

問、請問下列哪一位沒有參加今年的世界杯足球賽?

(A) J羅 (James David Rodríguez Rubio)

(B) 梅西 (Lionel Messi)

(C) 詹姆士 (LeBron James)

(D) 安東尼 格里兹曼 (Antoine Griezmann)

“世界杯期間,這個疾病風險大增”


▲史上最有名的世界杯研究,應屬這一篇當之無愧了。

根據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一篇研究結果,研究者們收集了2006年德國世界杯的數據,比起沒有比賽的期間,世界杯舉辦期間,德國慕尼黑的心血管疾病急診次數,男生增加了2.6倍,女生也增加了3.2倍

進一步分析,其中增加最多的是「心律不整」,增加了3倍,而同樣致命的「心肌梗塞」也增加了2.5倍

最厲害的是,研究者分析出,在開賽的「兩小時內」是心血管疾病發作的高峰,越緊張刺激的賽事,風險也越高。

編按:2014年的決賽,巴西被德國血洗的那一場,支持巴西的球迷,應該更多人心肌梗塞。

除了心血管疾病之外,還有許多研究跟世界杯足球賽有關:

“世界杯期間,自殺率顯著下降”

根據法國研究顯示,1998年的世界杯期間,比起1979年到2006年的自殺數據,在世界杯期間自殺的發生率顯著下降10.3%,作者們推測,是因為世界杯所凝聚的歸屬感,以及社會團結,降低了自殺率。

編按:這篇研究真的想很多ㄟ,那也要那個國家有參加世界杯啊。


"比賽期間,被舉黃牌、紅牌後受傷機率大增"

足球算是非常激烈與充滿肢體碰撞的運動,雖然假摔、路倒很多,但真的受傷的事件,也並不罕見。

研究者們分析了三屆世界杯的數據發現,一但發生黃牌 (yellow card)紅牌 (red card)射門 (goal) 後,足球員受傷的機率大增,而且受傷機率最高的是在下半場結束前15分鐘。

編按:這確實是個非常激烈的競賽,早期還曾傳出世界杯踢出烏龍球的球員回國被暗殺的。


“世界杯期間,生男生的機率大於女生”

先說結論,有夠扯,這項研究分析2010年南非世界杯的數據,利用南非的出生資料庫進行分析,結果顯示,比賽結束後「九個月」,出生的新生兒性別比例顯著增加,而且男生多於女生。

沒有比賽的期間,新生兒男女比約為0.5 (一半一半,上帝是公平的),但南非舉辦比賽的期間加上九個月,男女比竟提升到0.63 (男6女4,怪怪的)

編按:比賽期間不是應該乖乖看球嗎?怎麼會變成?


結語:什麼都有什麼都不奇怪,看球吧!

共筆專用表 B型肝炎暴露後預防及如何使用 HBIG (Post-exposure Prophylaxis AND Administration of HBIG)

$
0
0

痛~這是心痛也是身體痛,針扎 (needlestick injury)是醫療人員的痛,除了是身體的苦楚外 (誰想被針扎到),心理因為可能感染的壓力更是令人不舒服。

以血液傳染的疾病,在針扎事件中,一再被提起的是「B型肝炎 (hepatitis B)」「人體免疫不全病毒(HIV)」

這幾年,後者的預防藥物有很大的進步,把暴露後感染 (post-exposure infection) 風險顯著降低。

而 B型肝炎,暴露後該怎麼預防呢?請看今天的分析:

"主要武器是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但取決於肝炎抗體"

根據美國 CDC 於2013年更新的建議,根據血液所屬人的 B型肝炎檢驗結果,分為(1) HBsAg 陽性(2) HBsAg 陰性(3) 不知道或無法檢驗

(1) HBsAg 陽性,再分為:

醫療人員未接種疫苗或未完成:於暴露後儘速接受「被動免疫」使用 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HBIG,商品名 HyperHep B S/D) 0.06 mL/kg,60-kg 約為 3.6 mL 肌肉注射。

同時需完成B肝疫苗接種,並於1~2個月後檢驗是否有抗體,如果沒有抗體,則須考慮再次接種疫苗。

醫療人員已完成B型肝炎疫苗接種,但已知有抗體:不需預防,已有保護力。

醫療人員已完成B型肝炎疫苗接種,但已知無抗體:需預防,接受兩劑 HBIG,第一劑於暴露後,第二季於1個月後

醫療人員已完成B型肝炎疫苗接種,但不知道有沒有抗體:請測有沒有抗體(Anti-HBs)再決定。

(2) HBsAg 陰性:

醫療人員未接種疫苗或未完成:完成疫苗接種,1~2個月後再測有沒有抗體。

已接種疫苗,但已知有或無抗體:不需預防。

已接種疫苗,但不知道有沒有抗體:請測有沒有抗體(Anti-HBs)再決定。


最後一種狀況是 (3) 不知道或無法檢驗病人的肝炎血清學結果,基本上是當作「HBsAg陽性」處理,暴露後預防 (post-exposure prophylaxis, PEP) 選擇與第 (1) 種狀況差不多。

"HBIG 很多種,請務必小心!!"

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s) 是來自於捐贈者的高校價免疫球蛋白,台灣常看到的商品名是:

HyperHep B S/D

解碼一下,S = solvent 溶劑 D = detergent 清潔劑,主要是在製作過程中,加入了溶劑 (tri-n-butyl phosphate,  TNBP)清潔劑 (sodium cholate)

根據 WHO 標準,每毫升 (mL) 的 HBIG 等於 220 國際單位 (internation unit, IU)

HBIG 的被動免疫,主要用於B型肝炎的PEP,包括因為醫療行為的針扎暴露,或是母親對胎兒的垂直感染。

對於醫療行為的針扎暴露,如果確定暴露 HBsAg 陽性的血液,暴露後接受兩劑 HBIG,預防感染的效果約為75%

對針扎 PEP 的建議劑量為「0.06 mL/kg」,60-kg 約為3.6 mL、50-kg 約為3 mL 肌肉注射。

第一劑最好在暴露後 24小時內使用,第二劑則是 1個月後。


用於預防B型肝炎垂直感染的建議劑量是「0.5 mL」與用於針扎的「5 mL」劑型規格是不同的
(這一點最重要)

接受 HBIG 治療的副作用並不常見,大多是注射部位疼痛 (因為打針咩),過敏反應罕見。

免費抽獎又來了!熱病最新版 App 免費送給你

$
0
0

這家醫院徵才中,畢業生大歡迎 找工作、找未來點這裡

天氣這麼熱,別出門了,打開手機電腦滑滑手指就有機會獲的價值 29.9 美金「熱病 (Sanford Guide to Antimicrobial Therapy」App版!

即日起至 2018/7/1 (日) 1800 止,只要:

FB 粉絲:按讚、留言 + 分享本 PO 文就可以參加抽獎,PO文在這裡

LINE@ 朋友:只要傳送我要抽獎的霸氣訊息就符合抽獎資格。



最厲害的是,FB 粉專、LINE@都參加,中獎機率加倍喔!




一鍵保證無毒、無廣告加入 LINE@ 請按這 NEJS LINE@

報告用大圖 感染性心內膜炎的診斷與治療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Infective Endocarditis)

$
0
0

感染性心內膜炎 (infective endocarditis, IE)是一種感染心臟內皮表面,尤其是心臟瓣膜的感染。

雖然並不常見 (每10萬人每年約3~9例)但一旦發生,併發症多甚至可能需要緊急開刀。

靜脈注射藥品 (或毒品) 在沒有適當消毒下,就可能讓細菌進到血液,流往心臟。

其他危險因子包括結構性心臟疾病 (白話是心臟結構改變) 等等。

既然是細菌感染,最常見的細菌是鏈球菌 (streptococci) 金黃色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i)

心內膜炎的診斷需要依靠診斷標準,也就是知名的Duke's criteria (修改版)。

"週邊病徵很典型但並不常見"

每次講到 IE 必考的就是這三個病徵:"Osler node"、"Janeway lesion"與"Roth spots"。

根據最近刊登在 JAMA 上針對 IE 診斷與治療的文章,這些週邊病徵很典型但不常見。

這些病徵大多源自於細菌栓塞在週邊組織,包括手指、腳掌、結膜等。

"抗生素治療分為經驗性抗生素與針對病原菌治療"


經驗性抗生素直接針對"革蘭性陽性菌"的鏈球菌、葡萄球菌及腸球菌。

選擇經驗性抗生素時,會區分次否更換過心臟瓣膜,包括距離更換的時間有多久。

套餐1、2 適用於沒有換過心臟瓣膜,或換過但開刀已經超過一年。

套餐3 則是換過心臟瓣膜,但開刀未超過一年,甚至是院內感染IE的病人。

一旦確認感染源是何種細菌之後,應該針對病原菌調整抗生素,也就是所謂的降階 (de-esclation)

"針對常見病原菌的抗生素選擇有撇步"







原則一:對 beta-lactam 類抗生素過敏,則考慮 vancomycin

原則二:具敏感性的鏈球菌,加上 genatmicin 可以縮短療程到2週

原則三: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換過心臟瓣膜時,可以考慮加上 rifampin、gentamicin

原則四:面對不好治療的腸球菌,ampicillin + ceftriaxone 的套餐,只對 E. faecalis引起的 IE 有效。

IE 是深層感染,且不好治療,抗生素使用的劑量幾乎都到"最高劑量",因為必須讓藥物深入到心臟深處是不容易的事情。

且治療期長,一般需要4到6週的時間,複習完畢!

延伸閱讀:

瓣膜心臟疾病拔牙前抗生素預防心內膜炎

共筆專用表 抗生素適應症劑量建議

怪怪的心內膜炎抗生素治療,歐洲心臟醫學會2015年建議

共筆專用表 A型肝炎疫苗完全攻略 (Hepatitis A Vaccine)

$
0
0
根據疾病管制署的資料,40歲以下青壯年,沒有A型肝炎抗體的比例高達90%。

A型肝炎 (hepatitis A)似乎是一個比較陌生的醫學名詞,比起B肝、C肝來說。

顧名思義,是A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肝臟發炎,雖然大部分人可以挨過急性肝炎的不舒服,但仍然有少數病人會發生"猛爆性肝炎",甚至致死。

A型肝炎病毒主要透過"口糞傳染",這裡指的並不是吃糞便啦!指得是A型肝炎病毒會藏在糞便中,如果上廁所不洗手(髒),就可能經由手部再汙染食物,將病毒傳給吃進這些不潔食物的人。

未煮熟的海鮮經常是病毒傳染的媒介之一,尤其是衛生做的沒有那麼好的東南亞、流行A型肝炎的國家。

除了傳染途徑以外,A型肝炎病毒還有一個特色是傳染力強,並不需要太多病毒就可以致病。

所以常常一家有一人感染,全家都中的問題。

要預防A型肝炎,除了手部衛生外,接種A型肝炎疫苗是最直接且有效的方法。

"A型肝炎疫苗分為成人與兒童劑型,劑量都是差一倍"

國內的A型肝炎疫苗共有三種,現在政府採購的公費疫苗是最右邊的那一個。

現在國內的A型肝炎疫苗共有三個廠牌,其中VAQTA、Havrix 各引進成人與兒童劑型,成人劑型的劑量是兒童的一倍。

從2018年起,因為獲得財團法人寶佳公益慈善基金會的支持,捐贈政府10年份的A型肝炎疫苗,因此從今年起,滿周歲的兒童都可以公費接種兩劑A型肝炎疫苗(拍拍手!)

政府採購的公費A型肝炎疫苗是 Avaxim 是法國賽諾菲藥廠出產的,與其他廠牌一樣,都是接種2劑,之間要間隔6個月以上。

接種過後,約2~3週後產生抗體,完整接種2劑,抗體可維持長達20年 (保固20年!)

因為這些疫苗都是不活化疫苗,原則上是可與其他減毒或不活化疫苗,如麻疹腮腺炎徳國麻疹混合疫苗、水痘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日本腦炎疫苗及五合一疫苗同時接種。

"那些人應該接種A型肝炎疫苗呢?"


▲40歲以下成人有A型肝炎抗體的比例不高,如果前往流行地區洽公、旅遊,可以考慮接種A型肝炎疫苗。

除了今年 (2018年) 開始的公費兒童接種以外,需要前往A型肝炎流行地區的成人,可以考慮接種A型肝炎疫苗,各醫院自費價格不一,約500~750元一劑。

當然勤洗手、避免生飲、生食,尤其是生蠔或水產貝類,才是減少A型肝炎,以及其他傳染性疾病的最好方法。

臨床藥學 一天一顆阿斯匹靈可能根本不夠 (Effects of aspirin on risks of vascular events and cancer according to bodyweight and dose)

$
0
0

一天一顆阿斯匹靈 (Aspirin) 到目前為止還是數百萬人 (甚至更多) 每天都要做的事情,阿斯匹靈是西方醫學史上的奇蹟 (可以不要缺藥嗎),被廣泛用於預防各種血管疾病。


Aspirin 透過抑制與血栓形成有關的酵素,減少血栓,也減少心血管疾病,但是,到底要用多少劑量才夠呢?

"最新研究:不論體重一天都給一顆可能根本不夠"


根據刊登在 Lancet 最新研究結果,研究者們想要回答"一天一顆低劑量阿斯匹靈可以有效預防心血管疾病嗎?"

研究者們利用"個別病人資料統合分析 ( individual patient data meta-analysis)"的方式,收集10項初級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研究進行分析。

小編按:初級預防 = 未發病但先預防 (打預防針的概念啦)。

分析結果顯示,以預防所有心血管事件來說,兩天吃100 mg (這個劑量真的有夠低) 或每天吃75~100 mg (這是最常見的劑量),對於體重70公斤以下的病人有效。

但對於體重大於70公斤以上的病人,阿斯匹靈並不能顯著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包括心血管疾病引起的死亡,或是所有原因的死亡,都看到類似的結果。

資料來源:Effects of aspirin on risks of vascular events and cancer according to body weight and dose: analysis of individual patient data from randomised trials. The Lancet, online published July 12, 2018.

"不同狀況的阿斯匹靈最低有效劑量都不同"


事實上,這個問題早就被提出討論,不同狀況下,阿斯匹靈的最低有效劑量也都不同。

根據美國胸腔醫學會及美國糖尿病學會的指引,初級預防心血管疾病、頸動脈狹窄 (carotid stenosis) 預防中風、預防深部靜脈栓塞等,建議劑量為最低每天的 75 至 100 mg

但隨著這篇研究分析結果,除了"不同狀況","體重"可能也是臨床醫師必須考量的另一個重點。

除此之外,預防血栓的藥品一向不能只考慮效果,還有出血的副作用,在這項研究分析中,體重也會影響低劑量阿斯匹靈的出血風險,但影響較小。

都是使用低劑量阿斯匹靈 (兩天一次100 mg、每天75~100 mg),60-70 kg、70-80 kg、80-90 kg 的病人,出血風險都顯著高於未使用阿斯匹靈預防心血管疾病。

但體重超低、或肥胖的病人,吃不吃阿斯匹靈,出血風險都沒有顯著差別。

根據這項分析結果,一天一顆阿斯匹靈,對體重較重的病人來說,可能根本是不夠的。

實證醫學 感想文 子宮頸癌疫苗用於減少熟齡女性發生子宮頸癌前病變 (Prophylactic vaccination against human papillomaviruses to prevent cervical cancer and its precursors)

$
0
0

好久沒有寫"感想文"了,都是"工具文"(不是學姊的工具人),台灣有一個特產,全名叫做"醫療品質獎實證醫學應用類文獻查證競賽",簡稱"EBM競賽"啦。


編按:能整條背出這一條全名的還真不簡單。


簡單說,在 2.5 小時不人道的時間內,給你 (跟其他兩位苦主) 一個不完美的情境,請你試著利用"實證醫學手法"解決他的問題。


算是一種"問題為導向的學習 (problem-based learning)"吧。


台灣人超級厲害,有比賽就有攻略,有攻略就有套件,但一直以來,套件的問題就在於沒有創新。


說真的,時間就這麼短,要創新真的不容易,也導致很多人對這個競賽的誤解,變成"反正就是這樣,也沒什麼新哽"


但事實上是這樣嗎?其實還有非常多可以突破的。大家一起動動腦吧!


"現今實證手法缺陷:不夠整合,背離現實"


就像所有運動比賽一樣,阿不是你做什麼,我就做什麼?


沒錯,但就是因為這樣,不想輸的只好求新求變,甚至變成譁眾取寵,但根本上,手法並沒有翻新,沒有整合,沒有新意。


就如果少在那編在標題下的,目前的手法,並不夠整合,也背離現實。


競賽中,所有團隊都會為了滿足評分需求,找一堆資料庫,用一堆關鍵字,甚至尋求"本土化文獻"的加持。


但實際上解決問題時,根本不會去管什麼金字塔、什麼X藝資料庫,沒錯吧?


檢索的目標只有一個"在最短時間內,用最有效率的方法,找到你要的文章,還不能漏"




我們提出的新版檢索策略是:


(1) 在 PubMed 利用檢索技巧檢索符合臨床問題的系統性綜論 (systematic review, SR)


編按:不選擇"考科藍 Cochrane"的原因是"PubMed裡面就包含考科藍系統性綜論"現實生活中,根本不需要再到另一個資料庫去查找。


(2) 找到目標文獻後,補足目標文獻檢索日期 (注意不是發表日期) 以後的隨機分派研究。


(3) 再到另一個初級資料庫補足遺漏的文章。


這樣的方法,"絕對不會遺漏",且單向道的作法,只需要兩個資料庫,就可以完備所有符合臨床問題的文獻。




下一個難題是,找到文章不難,如何在"最短時間內用最有效率的方法挑選文章"


其實很簡單,傳統上根本不可能最那麼短的時間內看過上百篇的文章,所以通常採取的是"挑了就走"的策略,也就是以"發表日期"排序,依序挑選文獻。


但我們的做法是"一次將所有符合臨床問題的文獻"依照"相關度 (relevance)"與"發表時間 (publication date)"排序。


因為我們要的是"最相關的、且最新的高品質文獻",最後一點在檢索時已經下了功夫,就是利用篩選器 (methodological filter)。


這樣子,可以"馬上"綜觀數十、甚至數百篇文獻,在利用象限挑選文獻即可。




實證醫學裡,很講究"嚴格評讀 (critical appraisal)"指得是,利用評讀工具評估文獻的效度與應用性。


每個人都會讀,但弱點在於"評讀與證據品質的連結 (linkage)"


其實這是兩件有點相關但又不相關的事情,文獻效度 (validity) 取決於這項研究怎麼做的?而證據品質取決於所獲的證據不確定性 (uncertainty) 有多少?


簡單說,這可以是一篇做的非常嚴謹、發表在非常好學術期刊,但證據品質不佳的研究。


也可以是一篇隨便亂做、發表在XXX期刊的,但證據品質很好的研究。


我們的做法是"把文獻效度與證據品質緊密連結,且利用工具快速評讀"


傳統的作法是,將文獻印出來,拿螢光筆畫線,後來無紙化了,在電腦上畫線,我們的作法是,"叫電腦幫我們畫線",我們只看重點,這樣可以省下找尋評讀重點的時間。




研究效益與證據品質,研究結果可不可用、好不好用?取決於效益 (不一定是效果),以及證據品質 (quality of evidence)。


我們一樣把這兩點緊密連結,因為效益高,不一定代表證據品質好,證據品質好,也不一定效益就高。


同樣是個"有點相關但又不相關的事情"。


我們的作法是"根據各項結果 (outcome) 提供效益數據,並評比證據品質"


而不是用傳統的"全篇文章的證據等級",因為那在應用上會有很大問題。




有了證據、效益,最後要做決策 (或提供建議) 了,進行決策時 (不論是不是共享決策),需要的只有三點:



(1) 要做的事 (包括費用資源、負擔) (2) 做這件事情的好處 (3) 風險。

其他大概都是私人、政治、宗教、無限多的其他因素,簡稱"其他"。

我們不走"共享決策 (shared-decision making, SDM)"的濫觴,因為那太公式化,我們直接"把這個精神內化到本來就該做的決策過程裡"


對我們來說,手法的精進與簡化,才有辦法更貼近現實 (雖然距離現實仍有距離),但競賽的目的,應該是不斷檢討並提升手法的本質,我們選擇將時間投資在這裡。

共筆專用表 帶狀皰疹疫苗與抗病毒藥品比較 (Comparison of Herpes Zoster Vaccine AND Antiviral Agents)

$
0
0

帶狀皰疹 (herpes zoster)是一種發生在成年人 (尤其是50歲以後) 的病毒感染,皮膚上的病徵通常是痛!痛!痛!這種神經痛痛起來真的是讓人痛苦難耐。

帶狀皰疹病毒 (varicella zoster virus, VZV) 是主要元兇,但不是單純皰疹病毒 (herpes simplex virus, HSV) 喔。

年紀超過50歲、男性,比較容易得到帶狀皰疹,原因跟免疫力有關,其實我們小時候多已經感染這個病毒,但病毒藏在神經裡面,等到免疫力下降時,他就跑出來作亂,這稱為"再活化 (reactivation)"。

除了年齡,幾件事情要特別注意!過去有帶狀皰疹病史、壓力大、睡不好、體重減輕,都是感染帶狀皰疹的危險因子。

要診斷帶狀皰疹並不是難事,皮膚表徵、疼痛,足以診斷帶狀皰疹,接下來的就是如何治療了。

"帶狀皰疹疫苗用於預防,抗病毒藥品是治療"

帶狀皰疹的預防請接種帶狀皰疹疫苗,目前市面上有的疫苗是"活性減毒疫苗""次單元 (subunit) 疫苗"研發成功,之前我們也有介紹過,請看:


根據美國疫苗接種執業小組 (ACIP) 的建議,50歲以上免疫功能完整的成人,建議接種帶狀皰疹疫苗。

原因是目前的疫苗效果不錯,臨床研究中,接種後三年內的效果可達96%,但不用緊張,不是三年後就沒效了,而是臨床研究的追蹤時間有限。

部分研究追蹤到八年,發現疫苗的效果會隨時間降低:

第一年約70%
第二年約50%
第三~六年約40%
第七年約16.5%
第八年只剩下4.2%

編按:觀察性研究的分析結果與隨機分派研究結果會有差別,畢竟後者是在"高度控制"的狀況下,而非現實生活的概念。

資料來源:Declining Effectiveness of Herpes Zoster Vaccine in Adults Aged Over 60 Years.J Infect Dis. 2016;213(12):1872-5. 

以前市面上的疫苗 Zostavax,需要接種兩劑,每劑 0.5 mL,間隔2~6個月,一劑約4800元。

一旦罹患帶狀皰疹,治療的最好時間是發病後72小時內,使用抗病毒藥品,例如 Famcicovir (Famvir) 500 mg TID、Valacyclovir (Valtrex) 1 gm TID、Acyclovir (Zovirax) 800 mg PID (一天五次)治療期通常為7天

這次新聞有提到,健保署打算放寬抗病毒藥品的"學名藥"的給付範圍,不再限制只能用於特定部位。

"疾病不分部位,但經費非常有限"


如果通過,這經是第一個針對"學名藥"作為給付標準的例子。

使用抗病毒藥品仍然有部分副作用需要注意,包括頭痛、腸胃不適 (噁心嘔吐等)。但大部分仍可接受。

臨床藥學 篩檢 HLA-B*5801對偶基因預防藥品引起的過敏 (Use of HLA-B*58:01 Genotyping to Prevent Allopurinol-Induced Severe Cutaneous Adverse Reactions)

$
0
0

吃這個藥會過敏嗎?

這應該是當你拿到藥時的前幾個想法。

雖然醫學"已經"很進步,但對於預測吃這個藥會不會過敏,除了少數幾個個案外,仍然是束手無策。

一些有名的嚴重皮膚不良反應 (severe cutaneous adverse reactions, SCARs)包括史蒂文生症候群 (Stevens-Johnson syndrome, SJS)等,可能發生在使用拿來降尿酸的 Allopurinol 或治療癲癇發作的 Carbamazepine病人身上。

幸好,科學家們努力不懈,發現了一些與嚴重皮膚不良反應有關的基因。

HLA-B*5801對偶基因 (allele),過去研究顯示,帶有這個對偶基因的人,使用 Allopurinol,發生嚴重皮膚不良反應的機率,比沒有這個對偶基因的人,高了100倍。

根據國際學會的建議,帶有HLA-B*5801對偶基因比例較高的種族,例如台灣人、泰國人,建議使用 Allopurinol 之前,先檢驗是否帶有這個對偶基因。

但,西方國家,例如高加索人、非裔美人,因為頻率不高,一般並不建議篩檢。

資料來源:HLA-B*5801 Testing to Prevent Allopurinol Hypersensitivity Syndrome. JAMA Intern Med. published online, Aug 6 2018

"台灣研究:使用 Allopurinol 前先篩檢基因,可以顯著減少嚴重皮膚不良反應"


根據台灣研究,研究者們了收納了2,926位從未使用過 Allopurinol 的受試者,其中2,339位 (約80%) 沒有此對偶基因。

針對"沒有"此對偶基因的病人,使用 Allopurinol,其中有3% (97人) 發生輕中度皮膚反應,例如皮疹 (rash)。

最重要的,沒有任何人發生嚴重皮膚不良反應,而根據過去的紀錄,發生率約為0.3%

編按:根據台灣健保資料庫的數據,用藥後發生嚴重皮膚不良反應的機率為每年0.3%。

資料來源:Use of HLA-B*58:01 genotyping to prevent allopurinol induced severe cutaneous adverse reactions in Taiwan: national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BMJ. 2015 Sep 23;351:h4848. 

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是"過度治療 (over treatment)",代表的是"即使治療了也是白治療 (不能改善病人的預後)",甚至因此產生使用藥品的副作用。

Allopurinol 用於"沒有症狀的高尿酸血症"也是過度治療的例子之一,因為除了降低"數字 (尿酸值)"之外,沒有其他顯然的好處。但卻可能因為使用 Allopurinol 而發生皮膚副作用。

這,划不來阿!

重症醫學 類固醇用於治療敗血症之最新實證建議 (Corticosteroid Therapy for Sepsis: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
0
0

敗血症 (sepsis) 敗血性休克 (septic shock) 應該是陰間使者帶走人類最常見的疾病了,現在的對敗血症的定義是「SOFA分數」大於等於兩分 且 有感染 (infection)

編按:SOFA分數是「Sepsis-related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的縮寫,是用評估敗血症器官衰竭的分數。

敗血症時,病原菌的入侵會造成身體產生免疫反應,免疫反應就像軍隊一樣,作戰的同時,總有可能殘害無辜。

類固醇 (steroids) 是一種強力的抗發炎藥品,過去的研究者就曾針對,在敗血症的時候利用類固醇的抗發炎作用,希望降低因為病原菌入侵造成的免疫反應風暴。

但時至今日,雖然有無數的研究,但類固醇用於敗血症或敗血性休克的效果,仍然沒有「定論」。

“需要根據最新證據的臨床指引”


根據刊登在 BMJ 上的臨床指引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類固醇用於治療敗血症,綜合目前最新的證據 (包括 ADRENAL研究、APROCCHSS研究):

短期死亡率:每千人可能降低18人

肌肉無力 (muscle weakness):每千人可能增加53人

ICU住院天數、總住院天數:可能縮短0.7天 (不到1天)。

中風、心肌梗塞則是無顯著差異。

資料來源:Corticosteroid therapy for sepsis: a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BMJ 2018;362:k3284.

作者們利用 GRADE 方法學,希望整合現有最佳證據,並提出臨床建議。

編按:GRADE 是一種整合研究證據 (evidence)、評估證據品質 (quality),甚至提出臨床建議或用於製作指引的方法學。

 “各專科學會的建議雷同,但與證據相符嗎?”


根據重症醫學會 (SCCM)、歐洲重症醫學會 (ESCCM)、日本重症醫學會 (JSICM) 的指引,幾乎一面倒的反對類固醇用於「敗血症」病人。

但用於「敗血性休克」,例如對 (足夠的) 輸液及血管收縮藥品後,仍然低血壓的病人,可以考慮使用類固醇。

那利用 GRADE 方法學,搭配最新證據的研究者們怎麼看呢?

GRADE 方法學並不只考慮證據 (但是以證據為導向),還考慮病人偏好(病人在想什麼?什麼東西對病人是重要的?)、費用資源好處風險

不論是針對短期死亡風險、肌肉無力、中風、心肌梗塞,雖然都是大型隨機分派研究,但因為結果不精確 (imprecision)結果不一致 (inconsistency)大部分都是低到中等證據品質。

也就是說,未來的研究結果仍然可能改變目前的看法

以病人偏好來說,病人 (或家屬) 面對致命重症時,視「救命更甚中風、心肌梗塞、肌肉無力」是合理的,也是可理解的。

因此研究者們認為當考慮些微降低死亡風險時,大多數病人 (或家屬) 會選擇使用類固醇。

至於費用資源,類固醇的費用低廉、不難取得,且使用類固醇所需耗費的醫療資源不大。

研究者們已針對不同病人族群,例如敗血性休克、不同死亡風險、肺炎/ARDS、使用不同劑量的類固醇等,他們認為差異並不大。

編按:這邊,針對敗血性休克,研究者們採的觀點與專科醫學會的指引不同。

綜合上述,這篇文章研究者的建議是「偏好使用類固醇用於治療敗血症,原因是可能些微降低死亡率,且這類病人對降低死亡率的接受度高,而這項建議的強度為弱 (weak)」

GRADE 方法學非常的嚴謹 (就是很龜毛啦!) 但卻會有點乾 (枯燥),但對於人命關天的事情,因為只有一次機會,還是龜毛點好。

重症醫學 高血鉀的緊急治療 (Acute Management of Hyperkalemia)

$
0
0

人的體內有許多電解質,這些電解質的流動會造成電位差異,因此,電解質異常會造成"電位失衡",可能會影響心臟的電流傳導、肌肉的收縮 (因為他需要動作電位) 等。


身體裡面最重要的電解質,非鉀離子 (potassium) 不可,鉀離子主要分布在"細胞內",細胞內外都會有分佈一些電解質,隨著電解質流動,就會形成電流。


"高血鉀並不少見,嚴重可能致命"


對!嚴重可能致命,高血鉀 (hyperkalemia) 是急診常見的問題,高血鉀可能造成心律不整,嚴重可能死亡 。

高血鉀發生的原因是:

給 (攝取) 太多、用 (排除) 太少、分佈不均

翻成中文:課上太多,又用不到,排第一節,那註定沒人來,不是,是註定出問題。

高血鉀嚴重時可能的症狀與病徵包括:肌肉無力、癱瘓、心臟電流傳導出問題,造成心律不整 (心臟電流亂流),包括:

心跳徐緩 (sinus bradycardia)。

心室心搏過速 (ventricular tachycardia)、心室顫動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甚至心跳停止 (cardiac arrest)。

這些嚴重的事情大多發生在血鉀濃度高於 7 mEq/L 以上,但如果原本就有心臟的問題,則可能不用超標到這麼高就會出問題。

"心電圖表徵多,但用心一定看的出來"

高血鉀的心電圖表徵多,一開始可能是"T波變高"且是以"很高很尖的T波"表現,接著 PR 間距、QRS 間距逐漸拉長。

最終,隨著血鉀離子升高,P波被剷平,而QRS波越來越寬,甚至變成正旋波 (sine wave)

物理小常識:是數學三角函數中的正旋曲線,就像海浪一樣的波形。

高血鉀的治療,首重監測 (monitoring),持續性心電圖及12導程心電圖有助於釐清發生甚麼事情。

緊急治療高血鉀的策略包括:減少吸收、增加排除、重新分佈 (讓血液中的鉀離子回到細胞中)。

需緊急治療時,這些藥品可以救命:

(1) 鈣鹽 (穩定細胞膜電位):氯化鈣 Ca chloride (10%) IV 5~10 mL葡萄糖醛酸鈣 Ca gluconate (10%) IV 15~30 mL。 

(2) 碳酸氫鈉 (重新分佈,讓鉀離子回到細胞內):NaHCO3 50 mEq IV,可以15分鐘重複注射一次。

(3) 胰島素+葡萄糖 (重新分佈):常規胰島素 Regular Insulin 10 U 加上 D50W 50 mL

(4) 吸入型支氣管擴張劑 (重新分佈):例如 Albuterol 或稱 Salbutamol (Ventolin)汽化噴霧劑 10~20 mg,可以重複給予。

(5) 利尿劑 (增加排除):例如 Furosemide 40~80 mg IV,但要等到有尿液排出才開始降低血鉀。

(6) 陽離子交換樹脂 (增加排除,也減少吸收):例如 KeyexalateKalimate,但要等到排便才開始降低血鉀,很慢喔!

(7) 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雖然有效降低鉀離子濃度,但要植入導管、架設透析機、有專人協助,很很慢喔!

戰略上,遇到嚴重高血鉀,先穩定細胞膜,再利用作用起始時間短、較容易給藥的方法,例如胰島素+葡萄糖、碳酸氫鈉、利尿劑等清理戰場。

如果不小心延長為持久戰,再出動陽離子交換樹脂 (腸胃功能要好) 跟血液透析喔。

重症醫學 磷酸鉀用於治療嚴重低血磷 (Intravenous Infusion of Potassium Phosphate for Hypophosphatemia)

$
0
0

高高高危險藥品磷酸鉀的使用建議。

人的體內有許多電解質,這些電解質的流動會造成電位差異,因此,電解質異常會造成"電位失衡",可能會影響心臟的電流傳導、肌肉的收縮 (因為他需要動作電位) 等。

上面這句話好像在那裡看過,好像在這裡 重症醫學 高血鉀的緊急治療

低血磷雖然沒有高低血鉀那麼駭人聽聞,但其實還蠻常見的,常見造成低血磷的原因包括:

機轉一:讓磷從細胞外跑到細胞內

嚴重營養不良病人的再餵食症候群 (refeeding syndrome)。

急性呼吸性鹼中毒 (acute respiratory alkalosis)。

機轉二:減少腸胃道對磷的吸收

吃太少,缺乏維生素D (因為維生素 D 同樣可以增加磷的吸收)。

機轉三:增加磷自腎臟排除

腎小管再回收 (磷) 功能下降:使用利尿劑、Fanconi症候群、腎小管運輸子 (transporter) 的基因缺陷。

這些原因都可能造成低血磷,輕微的低血磷可能沒有症狀,隨著血磷降低,可能越來越嚴重,包括肌肉無力、肌肉痛、骨骼疼痛、呼吸窘迫,嚴重低血磷 (低於 1 mg/dL)  甚至可能造成橫紋肌溶解症。

"藥品引起的低血磷,要記得排除喔"


這些都是可能引起低血磷或惡化低血磷的藥品。

除了疾病之外,另一個造成低血磷的原因是"藥品",俗話說"最恐怖的敵人就是自己 (有這句話嗎)"常常自己開了一些藥,但可能是造成低血磷的幫兇。

其中尤其是利尿劑,為什麼是他?因為利尿劑使用途廣泛、隨手可得、方便收納,實在是居家常備的好藥,但副作用也不少喔,尤其是電解質異常。

這張表上的藥品都不算"很少用",使用過程中記得注意"電解質異常"喔!這裡面應該是"Acetaminophen"讓人意外,臨床上也確實少見 (低血磷)。

"高高高濃度的磷酸鉀該如何使用?"

輕中度的磷酸鉀,在病人可以口服的狀況下,是可以口服補充,或喝有名的 Joulie 水溶液 (主成分為Na2HPO4、H3PO4),除了是含磷的水溶液外,他也是瀉劑,所以喝了經常會拉肚子,也會影響電解質。

無法口服、或非常嚴重的低血磷,就要動用高高高濃度的磷酸鉀 (potassium phosphate)


請特別注意!這邊提到的是磷酸鉀,不是磷酸鈉 (sodium phosphate)。

目前使用的磷酸鉀只有一種規格,就是每20 mL有60 mmol (3 mmol/mL) 的磷、88 mmol (4.4 mmol/mL) 的鉀

鉀離子濃度很高,以未經稀釋的氯化鉀 (potassium chloride, KCl),每10 mL只有20 mmol (2 mmol/mL) 的鉀。


所以磷酸鉀的鉀離子濃度是氯化鉀的2.2倍。

有幾件事情一定要注意!

補充磷的速度建議至少6小時 (也有部分用於重症病人的研究,輸注時間不到6小時,但大多以中央靜脈輸注,且在完善的監測下,請斟酌),主要原因是擔心鉀離子濃度變動太大。

絕對不可以未經稀釋就使用,一般都建議至少以 500mL 以上的 NS 或 D5W 稀釋後使用。

最後一件事情是監測,務必監測前後的電解質濃度 (鉀、磷等)、及心電圖。

磷酸鉀是一個不常用,但用到時標準方恨少的例子,請一定要筆記筆記再筆記喔!

重症醫學 藥物引起的心律不整,2018年美國心臟醫學會指引 (Medication-Induced Arrhythmia)

$
0
0

美國心臟醫學會 2018 年指引,建議藥物引起的心律不整這樣治療。

心電圖分為 P Q R S T波,其中 QT 段延長可能跟一種多型性心室心律不整 (polymorp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有關,稱為"Torsade de Pointes (TdP)"

QT段延長可能是先天的,也可能是後天 (acquired) 的,後天的 QT段延長與藥物、電解質異常 (低血鉀、低血鎂)、心跳太慢有關。

編按:非先天的 = 後天的,不是真的那個"後天 (day after tomorrow)"

"美國心臟醫學會最新建議,TdP治療要注意這三件事"

根據美國心臟醫學會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HA),對於藥物引起的心律不整,尤其是 TdP,應該注意這三件事:

(1) 對藥品、低血鉀、低血鎂的 TdP 首選藥品為硫酸鎂 (Magnesium Sulfate)。

編按:硫酸鎂為高濃度電解質,是 ISMP 規範的高警訊 (high-alert) 藥品喔!使用需要特別注意。

(2) 對硫酸鎂治療無效或再發的 TdP,可以考慮以"節律器"或靜脈輸注 isoproterenol 增加心跳速率。

(3) 請把血鉀補到 4 mmol/L、血鎂補到 2 mmol/L,對電解質異常的 TdP 會有幫助喔!


除了使用硫酸鎂、矯正電解質異常外,請注意延長 QTc 間距的藥品,我們之前已經有詳盡的資料,請參考:

阿斯匹靈預防心血管疾病可能一場空 (Effect of Aspirin on All-Cause Mortality in the Healthy Elderly)

$
0
0

「An Aspirin a Day, Keep Doctor Away」每天一顆阿斯匹靈,是很多長者一天的開始,但直接講結論「現在的證據,並不支持每天一顆阿斯匹靈,不能預防沒有心血管疾病長者發生心血管疾病,甚至增加死亡風險」

沒有心血管疾病而預防心血管疾病,稱為「初級預防 (primary prevention)」,已經發生心血管疾病,而預防再次發生,稱為「次級預防 (secondary prevention)」

根據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研究結果,再次強化了使用阿斯匹靈初級預防心血管疾病,可能根本一場空。

“ASPREE研究:大型隨機分派雙盲研究,要解答長久以來的疑惑”



這一項稱為「ASPREE」的隨機分派雙盲研究,這是一種被專家認為「比較公正」的研究設計,研究者們找的對象是:

“70歲以上 (或特定種族65歲以上) 長者,沒有心血管疾病、失智症或是失能,過去沒有使用阿斯匹靈”

把他們隨機分派為兩組後,一組每天吃低劑量阿斯匹靈,一組使用安慰劑,追蹤對心血管疾病、死亡、失智、失能,甚至是重大出血風險。


“ASPREE研究:不能有效預防心血管疾病,還增加重大出血且意外增加死亡風險”


在這項研究中,平均追蹤 4.7 年,總共收納了19,114位受試者,結果發現,長期使用阿斯匹靈:

並不能顯著減少心血管疾病 (降低5%) 每年每千人只減少0.6人且沒有顯著差異。

可能增加重大出血風險 (增加38%) 每年每千人增加2.4人。

可能增加死亡風險 (增加14%) 每年每千人增加1.6人。

進一步分析,死亡大多與癌症有關,使用阿斯匹靈,相較於安慰劑,可能增加癌症死亡風險 (增加31%),每年每千人增加1.6人。

對希望藉由阿斯匹靈延年益壽的人們來說,絕對是令人失望的結果。

研究者們抽絲剝繭,再分析是哪一種癌症增加的幅度最大?但分析結果顯示,並沒有哪一種癌症或是部位發生癌症的比例特別突出。

簡單說:「為什麼會這樣目前並不知道!」

其實,阿斯匹靈因為抑制 COX (cyclooxyrgenase)這個酵素,而被認爲可能減少癌症發生,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大腸直腸癌。

但這項非預期的研究結果,且與之前的統合分析 (meta-analysis)不同,真是令人崩潰 (要撐住)。

作者們的結論相對保守:「因為這項分析結果與之前研究不同,雖然是大型且執行嚴謹的隨機分派研究,但應該謹慎保守看待這個結果」

真是寓意深長的一段話~

資料來源:Effect of Aspirin on Cardiovascular Events and Bleeding in the Healthy Elderly. N Engl J Med. online published Sep 16, 2018.

資料來源:Effect of Aspirin on All-Cause Mortality in the Healthy Elderly. N Engl J Med. online published Sep 16, 2018.

2018年流感疫苗接種全比較表 (Seasonal Influenza Vaccination Recommendation in the 2018 to 2019)

$
0
0

今年一樣是三價 (2A1B) 跟四價 (2A2B) 的猜數字遊戲。

轉眼間,流感季節又要開始了,每年的最熱門話題就是"季節流感疫苗 (seasonal influenza vaccine)"到底該不該打?要打要打哪一種?

每年,世界衛生組織會公布北半球與南半球的流感疫苗建議病毒株,讓各大藥廠製作流感疫苗。

但今年 (2018年) 因為病毒株變動較大,病毒株的培養期拉長,所以今年的流感疫苗施打時間會延遲。

"2018~2019年流感病毒株預測結果"

根據 WHO 今年對北半球的預測,流感病毒株 2A2B分別是:

A型:密西根 Michigan/45/2015 (H1N1)pdm09-like virus;
A型:新加坡 Singapore/INFIMH-16-0019/2016 (H3N2)-like virus;
B型:科羅拉多 Colorado/06/2017-like virus (B/Victoria/2/87 lineage) 維多利亞株
B型:普吉 Phuket/3073/2013-like virus (B/Yamagata/16/88 lineage) 山形株

資料來源:Recommended composition of influenza virus vaccines for use in the 2018-2019 northern hemisphere influenza season.

當然,WHO 每年都被責難怎麼猜不準,猜 A 就漏 B,猜 B 就漏 A?根據刊登在 NEJM 上一篇文章,在美國:


"即使猜的準確,流感疫苗的效力,約莫介於40至60%之間,顯著低於其他疫苗"

很多因素會影響流感疫苗的效果,包括之前有沒有得過流感?有沒有接種過流感疫苗?施打的人的年齡、共病,都可能影響到效果。

沒打只能靠衛生習慣及自己的免疫力,但有打且有足夠免疫反應,至少有部分保護。

資料來源:Chasing Seasonal Influenza — The Need for a Universal Influenza Vaccine. N Engl J Med. 2018;378:7-9.

"公費的是三價、自費的有四價可選擇"



今年 (2018年) 疾管署公費流感疫苗仍然以三價為主,四價為自費選擇。

這幾年來一直有一個問題,隨著四價 (2A2B) 流感疫苗上市後,到底要打三價還是四價?引起許多討論。

根據美國疫苗接種職業顧問委員會 (ACIP) 建議,季節性流感 (seasonal influenza)疫苗接種建議接種四價疫苗。

雖然目前沒有明顯證據顯示,四價疫苗預防流感的效果優於三價疫苗,但畢竟四價疫苗的涵蓋病毒株就是比三價疫苗多了一個 B型。

且還曾因為就是少了那一個 B型,使得接種三價流感疫苗仍然中了流感的往例。

今年 (2018年) 的「公費流感疫苗」還是三價為主,分別是「Sanofi (賽諾菲藥廠,法國)」的「巴斯德三價 Vaxigrip」及「國光生技,台灣」的「安定伏裂解型 AdimFlu-S」

而「自費流感疫苗」則是多了四價的選擇,是「巴斯德四價 Vaxigrip Tetra」

成人與兒童接種流感疫苗的「劑量不同」,往常成人是「0.5 mL」兒童「0.25 mL」,所以如果沒有取得兒童專用的劑型,接種起來會很麻煩。

過去曾經因為兒童流感疫苗供不應求,調撥成人流感疫苗給兒童「打半支」,先排掉前一半,讓兒童接種後面一半。

但今年的自費流感疫苗不需要這麼做,成人、6個月以上至17歲,都是接種0.5 mL (一支)。

除非是未滿9歲且從未接種過流感疫苗的兒童,才需要接種兩次,中間間隔一個月 (4週)。

“因為 WHO 預測流感病毒株變更,公費疫苗延後開打”


因為今年 WHO 預測之流感病毒株培養時程比預期長,今年流感疫苗上市日期較往年晚大約一個月。

今年 (2018年) 的公費流感疫苗將於「10月15日起」開打,上圖可以為公費施打的接種對象。

詳細的條件強烈建議參考疾病管制署的公告內容喔!這裡

今年,你要打三價還是四價呢?

沒有B型肝炎抗體,需要補打B肝疫苗嗎 (Are Booster Doses of Hepatitis B Vaccine Recommended?)

$
0
0
已完成三劑B型肝炎疫苗接種,如果體檢檢查B型肝炎抗體陰性,需要補打B肝疫苗嗎?

這個問題困擾許多人,因為大學新生體檢時,B型肝炎抗體出現「紅字」,代表B型肝炎抗體陰性,會被要求到醫院補打B肝疫苗,但,需要嗎?

“B肝抗體會隨著時間減少,但不代表一定要補打”

台灣是全世界第一個「全面接種」B肝疫苗的國家,因此,目前已完成接種世代,感染率低。

台灣自1986年 (民國75年) 開始,實施「全面接種」B肝疫苗,新生兒出生之後都要接種,研究也顯示,這樣做有效減少B型肝炎盛行率。

但隨著時間過去,即使完整接種B肝疫苗,20歲時 (約就讀大學時) 將近70%,B型肝炎抗體降低到幾乎偵測不到 (低於10 mIU/mL)。

此時,追補 (booster) B肝疫苗,是選項之一,但仍有為數不少的人,身體忘記B型肝炎病毒了,即使追捕疫苗,抗體仍然起不來,該怎麼辦呢?

按照美國ACIP 或 台灣疾病管制署的建議:

(感染B型肝炎) 高風險群:可自費 (公費付給新生兒) 補打3劑 (0、1、6個月) B肝疫苗。

可先打1劑 (喚起你的免疫系統),一個月之後追蹤抗體,如果還是沒抗體 (忘記了!),那就要接種完整3劑,如果3劑打完還是沒抗體,那也不需要再打了 (但要採取其他預防措施)。

非高風險群:不需要全面補打,當然,如果堅持要補打,那就打吧。

會這樣的建議的原因,主要是「年齡不同,B型肝炎威脅不同」

新生兒感染B型肝炎病毒,變成慢性帶原者 (之後增加肝硬化,甚至肝癌風險):90%。
15歲青少年感染B型肝炎病毒,慢性帶原:約10%。
成人感染B型肝炎病毒,慢性帶原:約2%。

因此全面補打 (只要沒抗體就補打) 其實並不符合經濟效益。

“誰是高風險群:免疫不全與接觸血液風險”


根據美國 ACIP 與台灣疾病管制署的建議,應該追補B肝疫苗的高風險群是:免疫不全 或 可能接觸血液的人們。

例如:器官移植 (會使用免疫抑制藥物)、多重性伴侶 (因為B型肝炎病毒是經由血液或體液傳染)、可能接觸血液之醫療工作者。

所以結論是,並不是體檢報告B型肝炎抗體陰性,就一定要補打喔!如果不清楚,一定要諮詢家醫科或肝膽腸胃科醫師。

資料來源:一般民眾已依時程完成B型肝炎疫苗接種,如抗體檢驗為陰性,無需再接種疫苗。
Viewing all 63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