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NEJS
Viewing all 63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共筆專用表 化療止吐藥品國際指引建議 (Comparison of ASCO, NCCN, and ESMO Guidelines of Prevention of CINV)

$
0
0
高致吐性化療藥品,預防 CINV 的指引建議。

會毒殺癌症細胞的化學治療經常有噁心嘔吐的副作用,不但影響癌症病人的生活品質,也是造成暫停治療、調整劑量的主要原因之一。

為什麼化學治療藥品會造成這麼令人厭煩的噁心嘔吐呢?主要牽扯到幾個「受體 (receptor)」:

(1) 腸胃道 Enterochromaffin (EC) 細胞與迷走神經之間的 5-HT3受體:EC細胞會分泌5-HT,作用在迷走神經上的5-HT3受體,將神經訊號傳到大腦的嘔吐中樞,這段連結掌控急性嘔吐

(2) 迷走神經訊號向上傳遞,在中樞神經透過 NK1受體:神經突觸間透過事釋放P物質 (substance P) 作用在NK1受體上,這段連結掌控延遲性嘔吐

因此,目前最主要的止吐藥品,大多鎖定這兩個受體 (這樣清楚了喔!)

“整理三大國際組織對化療引起嘔吐的預防建議”


高致吐性化療藥品,預防 CINV 的指引建議。

化療藥品引起的噁心嘔吐 (chemotherapy-induced nausea and vomiting, 簡稱 CINV) 可以分為五種:

急性 (acute):化療後24小時內發生,最高峰在5~6小時。
延遲性 (delayed):化療後第2~5天時發生。
突發性 (breakthrough):儘管預防,仍然發生噁心嘔吐。
預期性 (anticipatory):化療前因為之前的經驗,即使還沒開始化療就發生噁心嘔吐。
難以治療性 (refractory):預期性不算,在化療週期反覆發生的噁心嘔吐。

因為急性與延遲性的病理機轉不同,牽涉到的受體也不同,所以絕大數的專家、指引建議做法也不一樣。

資料來源:Antiemetic Prophylaxis for Chemotherapy-Induced Nausea and
Vomiting. N Engl J Med. 2016;374(14):1356-67.

根據致吐性 (emetic potential) 高低,各專科醫學會的預防建議可以分為致吐性 (90%以上病人會嘔吐)、 (30~90%)、 (10~30%)。

根據 ASCO、NCCN、ESMO 三大國際醫學會、組織訂定的止吐藥品使用指引,針對高致吐性化療,以三合一、四合一方式為主,因為致吐性太高,合併使用多種不同機轉的止吐藥品,才能達到一定的預防效果。

例如 NK1RA、5-HT3、類固醇 (dexamethasone)、抗精神分裂藥品 (Olanzapine) 合併使用為四合一。

編按:ESMO 指引發表時,當時使用 Olanzapine 預防 CINV 的研究還沒發表,因此 Olanzapine 在 ESMO 指引裡面並未被建議。

有關 Olanzapine 用於預防 CINV 的研究:請看我們之前的報導 Olanzapine顯著減少化學治療引起的噁心嘔吐

NCCN 的指引比較不同,每一個致吐性類別,他都有建議三種止吐藥品使用療程,因此在我們的表格中,是以備註的方式呈現。


中致吐性化療藥品,預防 CINV 的指引建議。


中致吐性化療藥品,預防 CINV 的指引建議。


致吐性化療藥品,預防 CINV 的指引建議。

回顧預防 CINV 藥品的研究歷程,過去這幾年比較顯著的進展是:

2014年 NEPA (netupitant + palonosetron) 及 2015年 Rolapitant (Varubi) 的核准,Rolapitant的特色是長效,半衰期長達180小時,對於急性、延遲性嘔吐都有顯著的預防效果。

而 NEPA 把兩個預防 CINV 的重要成分,合併成一個固定劑量組合 (fixed-dose combination) 膠囊,則是提供更方便且有效的預防效果。

資料來源:ASCO, NCCN, MASCC/ESMO: a comparison of antiemetic
guidelines for the treatment of chemotherapy-induced nausea and vomiting in adult
patients.Support Care Cancer. 2019;27(1):87-95.

臨床藥學 流感新藥 Xofluza 口服一次有效縮短流感症狀 (Baloxavir Marboxil for Uncomplicated Influenza)

$
0
0

新藥作用機轉與傳統流感抗病毒治療藥品阻斷神經胺酶差很大。

雖然叫做季節性流感 (seasonal influenza) 但人類對他的掌控似乎沒有想像中得來的多。

還記得前幾年,曾經有一次春天結束要接夏天時,季節性流感感染人數又快速增加,當時一個說法是"流感疫苗的效力過去了"。

不論是接種疫苗、不斷宣導,人類對於這個曾經造成大規模死傷的病毒,似乎很熟悉又陌生。

熟悉的是他的症狀、他什麼時候會報到,陌生的是他的變種 (例如傳說中的 A(H1N1)pdm09 病毒株)、他的傳播力,超乎人類的想像。

遠古時代 (譬喻),治療流感的藥品只有 Amantadine (這是一種遠古時代拿來治療巴金森氏症的藥品)。

但隨著神經胺酶抑制劑 (neuroamindase inhibitor, NAIs) 的研發,不論暴露後預防或治療流感,都多了一個武器。

但好景不常,陸續傳出對 Oseltamivir (Tamiflu 就是我們熟知的克流感) 產生抗藥性的病毒株,也出現一些罕見但另人擔憂的精神副作用。

雖然只有五天療程,但現有的口服或吸入藥品,還是會有服藥順從性的問題,即使10次劑量,還是有許多病人抱怨服藥後的腸胃道副作用。

編按:那種胃口不好再加上吃藥引起的腸胃不適,真的是令人不舒服。

鋪梗鋪了那麼久,答案是,現在有新機轉藥品,只要服一次劑量,就可以有效縮短不舒服的時間。

"流感病毒核酸內切酶抑制劑 Xofluza"

病毒登堂入室後,利用人類細胞的工具,製造自己的 RNA、蛋白質,再組合成新的病毒,一口氣大量釋出,根本是無本生意。

NAIs 是抑制病毒脫殼 (uncoating) 步驟,這是製作好的流感病毒,要從細胞釋放出來的最後一個步驟。

而 Xofluza 是抑制聚合酶 (polymerase) 上的蛋白質,分別是 PB1、PB2、PA,這三個蛋白質是流感病毒複製的關鍵。

複製過程中,需要動用到 PA 次單元上的核酸內切酶,你可以把他視為是很多開關的其中一個。Xofluza 就是抑制這個酵素的作用。

"Xofluza只要口服一劑,24小時內開始治療效果更好


目前用於治療或暴露後預防流感的藥品,Xofluza 只需口服一次,就可以有效縮短症狀時間。

相較於 NAIs 口服版、吸入版需要五天療程,注射版雖然可以只打一針,但總是要打針 (相信我很多人不愛打針)。

Xofluza 口服一次劑量,在第三期臨床研究中,相較於安慰劑,可以顯著縮短症狀時間大約一天,但與 Tamiflu 沒有顯著差異 (但比他給藥方便且順從性高)。


第三期臨床研究中,Xofluza 與 Oseltamivir 及安慰劑的結果比較。

因為副作用而中斷療程的發生率僅有0.3到0.4%,但其實它也吃一劑就好,除非是吃了馬上吐出來 (?) 所以變成中斷療程。

但經過判斷後,與實驗藥品 (Oseltamivir 8.4% 或 Xofluza 4.4%) 有關的副作用,Xofluza 發生率顯著較低。

50週年紀念版熱病小書免費抽獎中。

$
0
0

這家醫院徵才中,畢業生大歡迎 找工作、找未來點這裡

50年前你在哪裡並不重要,重要的是50年後有熱病免費抽獎!

即日起至 2019/7/28 (日) 2100 止,只要:

FB 粉絲:按讚、留言 + 分享本 PO 文就可以參加抽獎。
LINE@ 朋友:傳送我要抽獎的霸氣訊息就符合抽獎資格。


小聲說,提高中獎率密技:FB、LINE 都參加,兩天都參加,這樣等於不重複參加共四次

兩天 (7/26 21:00~7/27 21:00、7/27 21:01~7/28 21:00 各抽出一本)

一鍵保證無毒、無廣告加入 LINE@ 請按這 NEJS LINE@

注意靜脈營養營養商業配方誤用風險 (Be Aware of Potential Errors Occur During Administration of Multi-Bag Parenteral Nutrition Products)

$
0
0

靜脈營養商業配方有著方便使用的優點,但種類多、廠牌多可能隱藏潛在風險。

商業配方是個好東西,不論是兩袋 (two-bag) 或是三袋 (three-bag) 的靜脈營養產品,對臨床工作人員來說是個福音。

許多研究顯示,傳統的自行配製靜脈營養,以及商業配方產品,他們的安全性 (例如對導管相關血液感染CRBSI) 是相當的。

且省下的時間與經濟效益,是這些商業產品在市場上逐漸取得領導地位的主要原因。

以前,醫療人員會可能有一個錯誤認知,就是這些商業配方都是"PPN (周邊靜脈營養)",因此是從周邊靜脈給予。

但大腦久沒更新,產品推陳出新,許多高濃度、高滲透壓、熱量也更高的"中央靜脈專用"的靜脈營養配方也正在使用中。

"靜脈營養商用配方不是只有周邊使用,也有中央靜脈專用的"

上面這一句話就是這一篇文章的主軸,因為傳統認知是造成錯誤 (error)最常見的原因。

"疑,這不是都打周邊的嗎?"

但事實上,滲透壓高達1500 mOsm/L的商業配方產品,如果從周邊靜脈輸注,少則靜脈炎,如果外滲可能造成比較嚴重的傷害。

我們之前曾經報導過:加護病房常用藥品血管外滲 (漏針) 處理建議,當時就有刊登在 NEJM 上令人驚嚇的圖。

除了醫療人員的認知外,更令人頭痛的是,同一個製造廠的產品,名字都是一樣的,頂多後面的數字、編號改了一下。

外觀更不用說了,就是我們最傷腦筋的形音相似藥品 (俗稱LASA藥品)。

藥名相似=醫師開立醫囑時容易出錯,藥名相似、外觀相似=藥師調劑時容易出錯,外觀相似=護理師給藥時容易誤給。

這種錯錯錯連三錯的東西,國際出錯專家,不是,是國際上知名的醫療品質機構 ISMP 就曾經發布警訊提醒。

ISMP Alert:Smoflipid-Intralipid Look-alike

當時發生的問題是,許多靜脈注射乳劑,因為外觀相似,藥師在儲備或是調劑時搞錯,而且是恐怖的批次搞錯,導致後端的錯誤。

因此 ISMP 當時的做法是:(1) 宣告周知,發布警訊 (2) 提醒製造商應該針對外觀進行區隔。

"只有一張貼紙可能是不夠的,還是多些區隔安全點"


目前市面上的靜脈營養商業配方,同時有適用周邊與中央靜脈輸注產品的範例。

編按:市面上並非只有這兩類產品同時有周邊與中央輸注,我們僅是舉出目前台灣比較常用的品項。

目前 (2019/8/19 資料) 原廠的標示方法是外袋貼紙顏色區分,限中央靜脈施打的,以紅字或紅底標註。

但如果拆封了 (內袋沒有明顯顏色標示) 或是翻到"背面 (沒有貼紙的那一面)"就還是有"不小心搞錯"的可能。

且如果真的錯誤施打,掛在點滴架上,都是一包白白的,要區分出來真的是非常不容易。

而韓國版的相同產品,內袋靜脈營養袋上,直接以明顯的紅字標註所有要標註的資訊 (不過老實說沒人看就是了)。

但至少沒有外袋撕掉就很難辨識的問題,遠遠的一看,一個沒有中央靜脈導管的病人,掛一袋紅紅的就知道一定有問題。

或許你會問,上面都有寫啊!什麼僅限中央靜脈輸注,或是有貼紙阿!

但對於忙到亂七八糟的加護病房醫療人員來說,"越簡單越直覺越好",尤其是每一個步驟稍有錯誤,就可能造成傷害 (不就是高警訊藥品的定義嗎),甚至造成生命危險。

最近一項研究分析,比較靜脈營養商業配方,與傳統醫院自行配製靜脈營養,商業配方的配製出錯率雖然只有1%,但500件可能就發生5件,5件中可能就有1件是很嚴重的事件。

那一件可能就造成嚴重的傷害,如果改變包裝可以減少這類事件甚至歸零,應該是醫療人員都願意看到的結果。

資料來源:Cost, Time, and Error Assessment During Preparation of Parenteral Nutrition: Multichamber Bags Versus Hospital-Compounded Bags. JPEN J Parenter Enteral Nutr. 2019;43(4):557–565.

DM血糖控制 2019年年度第一隊:AACE建議 (AACE/ACE Comprehensive Type 2 Diabetes Management Algorithm)。

$
0
0
血糖控制就跟戰場一樣,運籌帷幄的教練,必須掌握誰是最佳第一隊。

除了生活模式 (lifestyle) 的調整外,降血糖藥品是血糖控制戰場中,不可或缺的戰力。

怎麼樣根據最新的證據 (evidence)、各種降血糖藥品的優缺點來打贏這一場戰爭,考驗著教練,也就是醫療人員們的頭腦。

今天,我們來看看根據美國臨床內分泌醫師協會 (AACE) 及美國內分泌學會 (ACE) 2019年選出的血糖控制年度第一隊有哪些成員?

"Metformin 先發地位穩固,第二、第三先發互有領先"

根據 AACE/ACE 更新的建議流程,不論單一治療、合併治療,除非因為腎功能不好而無法使用,先發第一人還是 Metformin。原因無疑是使用經驗豐富、性價比高。

接下來的重要課題,就是誰是最佳先發第二人、第三人,根據建議,將血糖控制敵人區分為起始血糖 HbA1c 7.5%、7.5~9%、9%以上三種戰況:


AACE/ACE 雙重療法建議。

面對起始血糖 7.5~9% 的敵人時 (其實是病人啦),雙重療法 (dual therapy) 的選擇依序可以是:


GLP-1、SGLT2 I、DPP4 I、TZD、基礎胰島素 (basal insulin)、AGi、SU/GLN。

GLP-1、SGLT2 I 這兩類藥品在大型心血管終點的臨床試驗 (CVOT) 中,已經有證據支持可以減少心血管疾病,且低血糖風險不高,雖然價格較高,但比起便宜但低血糖風險高的 SU,因此被建議擺到先發位置。

就像哈登 (James Harden)保羅船長 (Paul George)一樣,得分效率高。

DPP4 I 這類藥品,同樣擺在先發位置,雖然其中曾經有兩種 (Saxagliptin 與 Alogliptan) 的研究結果顯示可能與比較高的心臟衰竭住院風險有關。

但其中性 (Neutral = 不會降低也不會升高) 的低血糖風險、不會增加體重、比較不會有腸胃道副作用,甚至可以減少蛋白尿,減少腎臟損傷,成為像字母哥 (Giannis Antetokounmpo) 一樣的強力戰將。

編按:字母哥之所以有這個外號是因為他是少見的"名字超過13個字母"的球員,乾脆叫他"字母哥",他在2013年以第一輪第15順位,在並不十分看好的狀態下,加入公鹿隊,但隨後打出了自己的身價,就跟 DPP4 I 一樣。


AACE/ACE 三重療法建議。

如果戰況慘烈,原本的先發戰將已經無力抵擋,幸好板凳深度夠深,這時候是派上第三個先發球員的時候了。

根據 AACE/ACE 的建議,這時候如果板凳還有 GLP-1 或 SGLT-2 I 的話,先叫他們兩位其中一位上場。

接下來的優先順序則是 TZD、基礎胰島素、DPP-4 I、AGi、SU/GLN

起始血糖非常糟,根據有無症狀決定下一步。

如果第一次見面的血糖很不理想 (HbA1c 大於9%) 這時候要考慮的是要不要請出大中鋒胰島素 (insulin) 來一波籃下猛攻,但大中鋒的強處是血糖控制效果強,但不小心的話,低血糖風險也比較高。

根據 AACE/ACE 建議,如完全沒症狀,可考慮雙重或三重療法 (滑到上面去),但如果有症狀,則應考慮胰島素並合併其他血糖控制藥品。

"每個球員的個性都不同,熟悉球員長處缺點才是最好的教練"


只有球員沒有教練的球隊不可能會獲勝,而熟悉球員的長處缺點則是作為教練的首要目標。

每個人都想要夢幻球隊 (dream team),但夢幻球隊一定會贏嗎?根據過往戰況,這個答案絕對是否定的。

夢幻球隊後面的那一顆頭腦,就是教練 (醫療人員) 才是致勝關鍵,但我們必須先了解這些球員的長處與弱點。

根據 AACE/ACE 的建議,即使是先發中的先發,Metformin,也有禁用於腎功能不全的限制,也就是說,當他遇到腎功能不全的對手,他也只能枯坐板凳了。

SGLT-2 I,一樣有著用於腎功能不全可能要坐板凳或增加泌尿道感染風險 (雖然可以藉由多喝水預防) 的擔憂。

也就是說,沒有哪一個球員是完美的,即使是年度第一隊,也需要藉由教練的運籌帷幄,在場上的時時叮嚀,來發揮每一個球員最大的價值。

編按:我們提供的圖表是根據 AACE/ACE 建議而來,內容有稍加簡化,詳細內容請參考資料來源。

資料來源:AACE/ACE COMPREHENSIVE TYPE 2 DIABETES MANAGEMENT ALGORITHM

惡搞實證 預防流感,N95 或一般醫療口罩哪一種比較有效 (N95 Respirators vs Medical Masks for Preventing Influenza Among Health Care Personnel)

$
0
0
照顧呼吸道疾病病人時,為了預防流感,要戴到N95嗎?

醫療人員比起一般工作,多了"被傳染"的風險,相信沒有人願意承擔這種風險,即使是季節性流感 (seasonal influenza),也是有可能演變為重症流感的可能。

因此,預防措施絕對重要,但,悶死 (戴 N95 真的很悶) 跟被感染? 如何取捨? 一定要配戴 N95 嗎? 還是一般醫療口罩就可以?

編按:根據美國 FDA 資料,N95 的定義為可阻擋至少95%微小粒子 (0.3 micron) 等級的口罩。

"最新隨機分派研究:兩者在一般使用狀況下,其實沒差"


根據一篇刊登在 JAMA 的集群隨機分派研究 (cluster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這篇研究找了1993位照護懷疑有呼吸道疾病病人的健康照護人員。

一組配戴 N95 口罩,一組配戴一般醫療口罩 (medical mask),主要看之後發生實驗室確診流感 (laboratory-confirmed influenza) 的風險。

研究結果發現:

配戴 N95 口罩跟一般醫療口罩的健康照護人員,之後不小心感染流感的機率沒有顯著差異 (N95組:8.2%、一般醫療口罩 7.2%)。

如果給他口罩,他沒戴 (甚至沒帶) 也是枉然。

研究裡面,9成受試者表示"總是 (always)"或"有時 (sometimes)"戴著他們被分派到的口罩 (驚)。

其他終點,包括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實驗室偵測到的呼吸道感染,甚至是類流感症狀,都沒有顯著差異。

特別提醒的,這項研究是針對"照護一般門診病人 (outpatient)"的醫療人員進行的,有更多與呼吸道分泌物接觸可能的,例如重症加護病房、或是支氣管鏡等等,這項研究結果並不一定一體適用喔!也就是基礎風險 (baseline risk) 不同的意思。

現在,照顧一般門診病人,你應該多了一個不用被悶死的理由,一般醫療口罩 (正確配戴) 應該是可以接受的選擇。

編按:不過,都已經戴了,怎麼還是有將近7~8%的感染率阿。

資料來源:N95 Respirators vs Medical Masks for Preventing Influenza Among Health Care Personnel: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2019;322(9):824-833.

編再按:或許這篇研究在現在這個時空背景,是沒什麼奇怪的,但當時在 SARS 爆發時,N95口罩被搶購一空,甚至被哄抬價格,走在路上,沒有接觸病人的一般大眾,搶著配戴 N95 口罩時,那時候的 N95口罩,不是證據的問題,而是買一個安心。

都市傳說 兒童可以使用四環黴素治療感染嗎 (Misperceptions Keep Children from Getting Lifesaving Treatment for Tickborne Diseases)

$
0
0
都市傳說:8歲以下兒童不能使用四環黴素,真的是這樣嗎?

傳說中 (以前上課老師說) 四環黴素不適用於兒童,因為會影響骨骼發育、造成牙齒染色。但過了幾十年,這個都市傳說依然存在嗎?

先說結論:目前可以取得的證據看起來並不是這樣子。

"美國CDC:如果該用 (治療感染) 還是要用"



根據美國CDC執行的一項研究,這項研究比較使用 doxycycline (58位) 與未使用 doxycycline 兒童 (213位),之後發生牙齒不良反應的結果。

追蹤結果發現,使用 doxycycline 的 58位8歲以下兒童,沒有任何一位出現牙齒染色的問題,牙齒色度也沒有明顯差異,牙釉質發育不全比例也是沒有顯著差異。

雖然這是一項觀察性研究,在實證的正義魔人眼睛下,一定有許多偏誤 (bias),證據品質也因為研究偏誤風險 (risk of bias)、估計值不精確 (imprecision),而評定為非常低。

但美國 CDC 認為,與其因為都市傳說級的牙齒染色,而延誤治療時機,或錯過有效且容易取得的治療,不如該用的時候正確使用


如果要使用,該使用那一種四環黴素呢?根據建議,偏好使用 doxycycline,在評估利弊後,建議劑量為,體重不滿 45 kg 的小朋友,為 2-5 mg/kg/day,分成兩次服用

45 kg 以上,則建議使用成人劑量 (100 mg Q12H)。

根據美國 CDC 的建議,利大於弊的狀況,尤其是立克次體的感染,在美國比較令人擔心的是 RMSF (Rocky Mountain spotted fever),如果沒有及時使用抗生素治療,甚至可能會喪命。

最後一句話,都市傳說可能隨著時間成為過去 (菸)。

2019-2020 流感疫苗完全攻略 (Influenza Vaccine 2019-2020)

$
0
0
今年的流感疫苗就這三種,沒有大人小孩之分,簡單多了。

每年吃完柚子 (沒吃烤肉) 氣溫就開始慢慢慢慢地涼了,根據過去的資料,流感季節的高峰是在12月底到次年2月之間,但有冬季流感、夏季流感,這個季節性流感 (seasonal flu),涵蓋的時段越來越廣了。

20180-2019年的流感疫苗可以說是「雪上加霜」,施打過程中發現疑似橡皮塞的東西,緊急回收,今年,應該,不會,又有什麼塞吧!

疾管署已經公布了今年的公費流感疫苗,特點是:

沒有三價疫苗了,全面施打四價疫苗,保護更全面。

一進口 (去年掉塞同一家) 一國產,6個月至3歲學齡前兒童全部都打進口疫苗。

去年已經講過,對蛋過敏的人,並非完全不能施打,建議由醫師評估,接種完後觀察30分鐘,打疫苗的效益還是高於對蛋過敏的風險喔。


2019-2020年公費流感疫苗接種對象


根據疾管署,今年的公費流感疫苗,因為 WHO 決定病毒株的時間延後,導致整個製造時程拖到將近11月才有疫苗。

於是,2019年的開打日期延到11/15,第一波是醫療 (事) 人員跟國小到高中學生,第二波是學齡前兒童跟65歲以上老人,要到12/8之後。

最後才是其他公費接種對象,要到 2020年1月了。

當然,大家最擔心的是,疫苗接種也不是打了馬上有效,至少都要二到四週的時間讓身體產生抗體。

今年這麼晚打,會不會造成流行?

觀察到目前 (2019/10) 的資料,還是 A型流感病毒為主,今年的晚打,會不會因為保護力延後,而造成疫情,這個只有神知道了,日後才能印證。


從年齡來看,政府提供的流感疫苗,涵蓋了中高危險群,包括孕婦、慢性病、罕見疾病等,你到底能打什麼疫苗?沒有公費疫苗打該怎麼辦?

我們整理了根據年齡,接種流感疫苗的建議:

6個月以下:不建議接種,可藉由父母或照顧者接種來間接保護嬰兒。

6個月到3歲:可以接種進口公費巴斯德疫苗 (因為國產安定伏四價疫苗沒有3歲以下使用適應症)。

18歲到65歲,又不是慢性病、特殊職業 (醫療人員、防疫人員等),簡單說不符合公費接種條件的朋友,誠心建議可以自費接種四價流感疫苗。


我們也整理了一些常被問到的問題,今年的流感疫苗,不論成人兒童都是接種 0.5 mL (一劑),但從來沒有打過流感疫苗的9歲以下兒童,因為接種一劑的保護力不足,因此建議間隔四週後再打一劑。

還有更多問題可以參考:疾管署季節性流感疫苗Q&A

COLCOT研究:低劑量秋水仙素顯著降低再次心肌梗塞風險 (COLCOT Study: Low-dose Colchicine Led to a Lower Risk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
0
0
每天拿來治療痛風關節炎的秋水仙素可能降低心肌梗塞風險。

秋水仙素 (colchicine) 這個因為強力抗發炎作用,而被用來治療痛風關節炎 (gouty arthritis) 的古老藥品,在最新研究中,被發現可以顯著降低再次心肌梗塞的風險。

你一定想知道為什麼?因為與心肌梗塞有絕對關係的粥狀動脈硬化 (atherosclerosis)本身就與發炎反應息息相關。

很久以前,科學家們就研究抗發炎藥物,是不是可以逆轉勝,大贏粥狀動脈硬化的進程,但結果都是令人失望的。

其實秋水仙素早就是一個不誤正業的藥物,除了痛風關節炎外,他也被用於治療心包膜炎 (pericarditis),甚至之前我們報導過的開心手術後的併發症。

延伸閱讀:秋水仙素預防開心手術後症候群。

小型研究中 (LoDoCo),低劑量秋水仙素用於穩定性冠狀動脈疾病 (stable CAD) 病人,可能有降低心血管事件的效果,但這只是一個收納 532 人的研究。

“COLCOT研究:低劑量秋水仙素可能降低心肌梗塞風險”


這是一項收納 4745 位心肌梗塞後 30天內受試者的隨機分派隨機分派、雙盲研究。平均追蹤達 22.6 個月,治療過程中,受試者幾乎都使用一種以上抗血小板藥品 (Aspirin 98.6%~98.9%、另一種抗血小板藥品 97.6%~98.2%)。

主要試驗終點是心因性死亡、心跳停止、心肌梗塞、中風、心絞痛緊急接受心導管合併終點。

結果發現,每天低劑量秋水仙素 (0.5 mg/天、day),相較於安慰劑,可以顯著降低主要試驗終點 (心血管事件) 23%。

拆開來看,中風 (stroke) 心肌梗塞 (myocardial infarction)的風險都顯著降低,但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這兩項結果的估計值都非常不精確 (imprecision),因為事件數目太少,需要注意「意外結果」的問題。

秋水仙素從古老時代,就知道是一種「毒劇藥」,雖然在這項研究中,使用的是「每日預防痛風的低劑量」,但畢竟長期使用,副作用仍然是令人擔憂的焦點。

結果顯示,長期使用低劑量秋水仙素,相較於安慰劑,並沒有顯著增加副作用的機率,即使是廣為人知的腹瀉 (秋水仙素 9.7% 安慰劑 8.9%)。

這項研究結果有可能改寫目前的治療指引,甚至是治療常規嗎?他帶來的應該是,除了抗血小板藥物外,抗發炎的方向,仍然是需要研究的方向,秋水仙素可能成為另一個低價、容易取得,(同時有痛風還可以預防痛風?) 的新選項。

新型強力抗生素 Zavicefta 殲滅抗藥性細菌 (Second-generation Beta-Lactam/Beta-Lactamase Inhibitor Combinations)

$
0
0

有望對抗難纏的 ESBL 革蘭氏陰性菌的新武器:第二代 Beta-Lactam/Beta-Lactamase 組合。

抗藥性細菌的問題是在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都很糟糕的一件事,尤其是多重抗藥性 (MDR) 革蘭氏陰性菌,在許多醫院的加護病房都是令人頭痛的問題。

現在有第二代的 Beta-Lactam (這是一種抗生素的化學結構) 與 Beta-Lactamase (這是一種分解前面那個結構的酵素) 抑制劑組合。

"第二代組合強力殲滅多重抗藥性細菌"

目前的第二代組合,分別是 Ceftazidime (傳統的第三代頭孢子菌素) + Avibactam (新型酵素抑制劑) 以及 Ceftolozane  (類似第三代頭孢子菌素結構) + Tazobactam (傳統酵素抑制劑)。

Avibactam 與大家都知道的 Tazobactam 差異在:

(1) Avibactam 與細菌產生的 Beta-lactamase 共價鍵結合,但可逆 (好弔詭的結合方式,抓緊緊又會分開),這個特色讓 Avibactam 可以重複與不同的 Beta-lactamase 結合。

(2) Avibactam 可以破壞許多造成抗藥性的機制,包括 ESBL、AmpC Beta-lactamase、A型carbapenemases (顧名思義分解 carbapenems 類抗生素的酵素)。

因此 Ceftazidime + Avibactam 的組合,在細菌敏感度試驗上,對於特定高抗藥性革蘭氏陰性菌,有致命的吸引力。

強處:對 ESBL KP、ESBL E. Coli、MDR PA、XDR PA 都具有足夠的敏感性。

弱點:對特定加護病房抗藥性菌種,如 Acinetobacter Stenotrophomonas 無效

"第二代組合腎排除,需注意劑量調整"





一如往常,Beta-lactam 類抗生素,幾乎都是從腎臟排除,當腎臟不好的時候,就很麻煩。

不免俗的,這兩個新一代組合,還是承繼了其他同門的麻煩,劑量調整相當令人頭疼。以 

Ceftazidime + Avibactam 為例,單位包裝為 2 + 0.5 = 2.5 g,腎功能不好時,不但劑量下修,給藥頻率也要減少。

根據 UpToDate 的建議,Clcr 30-50 mL/min,劑量減半 (1/2支),可接受。

Clcr 15-29 mL/min 時,出現 0.94 g 的魔術數字,是 2.5 g 的 37.5% 劑量,看到這裡你應該昏了。

這兩個新組合,都會被血液透析移除,因此都建議透析後給藥 (after dialysis),沒有透析當天,還是可以根據當時的腎功能投與劑量。

其中,Ceftolozane + Tazobactam,當 Clcr 低於 15 mL/min時,因為沒有研究佐證,所以暫時沒有建議劑量。

提醒,這兩個新組合,並不是萬能的,不是對每一種高抗藥性細菌都有效喔!MRSA、VRE (腸球菌) 等,都是沒有用處的,請用其他抗生素治療。

重症病人早期補充高劑量維他命D沒有好處 (Early High-Dose Vitamin D3 for Critically Ill Provides No Survival Benefits)

$
0
0
都市傳說又來了,重症病人補充維他命D3真的有幫助嗎

本站實習編輯:潘萫 (ㄒ一ㄤˋ)嬑(ㄧˋ)、李冠豫。

「依據神農本草經,上藥主養命以應天,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上品藥多吃、久吃對身體有益對身體無害。

而在西藥中,維生素多吃、久吃也不會對身體造成危害,所以堪稱上品藥 (好難我不會)。

前些年有幾篇文章指出:嚴重缺乏維他命D3重症病人,補充高劑量維他命D3可能有助於減低死亡率及呼吸窘迫症風險。


天哪!維他命D3是神選之藥阿!

於是有許多ICU就會開始監測病人維他命D3並進行補充,但真的是這樣嗎?

最近一篇刊登在NEJM的研究紮紮實實的否定了維他命D3神之功效。

“最新研究顯示,重症病人早期補充高劑量維他命D3並沒有幫助”




-->

是一項收納2624位重症病人,再從裡面篩出1360位為維他命D3缺乏當作研究受試者,研究為期90天,為多中心、雙盲、隨機分派的第三期臨床試驗 (上課有教我有認真聽)

主要試驗終點是90天內死亡率,結果發現,單次高劑量維他命D3 (540,000 IU/),相較於安慰劑,在主要試驗終點 (90天內死亡率並沒有顯著差異。

依數據來看,維他命D3 (90天內死亡率23.5%) 甚至比安慰劑組(90天內死亡率20.6%) 高出2.9%,雖然沒有統計學上的差異 (上課有教我有認真聽),但是跟之前得到的結論不太相同。

除了在主要試驗終點 (90天內死亡率)之外,研究的其他試驗終點 (如:急性呼吸窘迫發病率、住院時間、28天死亡率等),單次高劑量Vit.D3 (540,000 IU/)相較於安慰劑,也並無差別。





-->
從以上的數據可以看出,2014刊登在JAMA研究在收納人數規模、研究中心數量及種族多元性 (維他命D的代謝模式可能會有種族差異都不及2019 NEJM的研究。

而且兩項研究收納的病人疾病分佈、給予的劑量都有不同,所以應需要再進一步研究或是更多研究來證明!

雖然單靠一篇NEJM的研究好像有點勢單力薄,但結論就是:維他命D3已經被抽掉至尊上品藥的地位 (哇哈哈XD) (實習編輯已無法控制自己)


最新研究:超強空氣汙染,PM2.5濃度過高增加中風風險 (Long-Term Exposure to Ambient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AND Stroke Risk)

$
0
0

長期暴露在超強空氣汙染下,就像慢性自殺一樣。

你今天呼吸了嗎? 沒呼吸就麻煩了,你可以戒菸,你可以不吃紅肉,你可以不做很多事,但你不能不呼吸。

其中,細微顆粒 (fine particle),例如PM2.5的濃度,也一直是科學研究的焦點,過去已經有太多研究顯示,暴露在超標的PM2.5下,可能增加心肌梗塞、癌症等許多嚇死人疾病的風險。

但,這些研究大部分都是在汙染沒那麼嚴重的國家進行的,真正厲害的,是超強污染的地方,因為過去的研究大都針對 PM2.5 低於 25 的地區進行的

在中國,根據資料 PM2.5 要超過 25,簡直易如反掌,因此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研究超高濃度 PM2.5 對人體健康影響的資料來源。


"危機就是轉機阿

"汙染越嚴重,中風風險越高"




這項由中國多個團隊與計畫收集的分析數據刊登在 BMJ上,研究者們利用美國 NASA 人造衛星資料,在配合機器學習的方法計算每平方公里的 PM2.5 濃度,在用中國自己的地面觀測數據比對。

受試者則是以中國PAR (prediction for atherosclerotic CVD Risk in China 好長) 計畫為主,共有 127,840人,取得 119,388人的資料,117,575人納入最終分析。

結果判定方法則是利用直接詢問本人或親屬,並檢視病歷資料 (真是項大工程) 取得。

分析結果顯示,不用說,PM2.5濃度越高,中風風險越高,不論是缺血性 (腦中風) 還是出血性 (腦溢血)。

換算起來,PM2.5濃度每增加10 mcg/m3,中風風險就增加17%。

這項分析結果與其他的研究相比,結論是一致的,當然,沒有完美的研究,沒有偵測"室內"的空氣汙染,例如油煙、二手煙等等,但仍然瑕不掩瑜。

結論是:我不知道谷關空氣好不好,但紫爆的空氣肯定對你的身體非常不好。

美國內分泌專科醫學會 (AACE) 更新停經後骨質疏鬆治療指引 - 納入新藥 Romosozumab (Update of AACE/ACE Practice Guidelines of Dx AND Tx of 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
0
0

美國內分泌專科醫學會 (AACE) 更新最新版停經後骨鬆治療指引。

AACE 可以說是指引製造機,指引有兩種,一種是「我說了算」指引,也就是「共識指引」,多是專家、公協學會,集「眾人」智慧之大成。

第二種是「證據說了算」,也就是「實證為基礎的指引」,這樣的指引,少則上百頁,裡面鉅細彌遺,每個步驟、每個環節,都要扎實的記錄下來。

至於你要相信哪一種?見仁見智,至少小編是看後面那一種。

AACE更新停經後骨鬆指引,納入新藥。
Romosozumab的作用機轉,同時抑制骨質吸收、促進骨質生成,雙管齊下。

這次的指引更新,有一個新亮點,納入了同時雙重作用的新機轉藥品,Romosozumab (Evenity),這個藥品作用在硬化蛋白 (sclerostin),屬於一種單株抗體生物製劑。

編按:單株抗體就像是一把鑰匙,可以插入鑰匙孔,但卻開不了門。

相較於其他用於治療骨質疏鬆藥品的機轉:

Teriparatide (Forteo) (副甲狀腺素基因重組片段):著重於骨骼重塑 (remodeling)。

Romosozumab (Evenity) (抑制硬化蛋白單株抗體):同時抑制骨質生成 (resorption)、促進骨質生成 (bone modeling)。

根據兩項大型隨機分派研究,針對停經後骨折高風險女性,romosozumab 相較於安慰劑,或是口服雙磷酸鹽藥物 (alendronate),一年內可顯著降低脊椎骨折風險。





AACE指引中,各種用於治療骨質疏鬆降低骨折風險藥物建議劑量與機轉。

但在其中一項比較 romosozumab 與 alendronate 的隨機分派研究中,無意間發現,使用 R 的受試者,在一年內發生心血管疾病事件風險 (差距0.6%),高於 A,數據為:

R組:50/2040 (2.5%) A組:38/2014 (1.9%)

換來 FDA 對這個藥品用於心血管疾病病人的黑框警語 (black box warning),FDA提醒,romosozumab 不建議用於心血管疾病高風險或最近曾發生心肌梗塞、或中風病人。

單株抗體的作用長,這個藥品 210 mcg (微克) 每個月皮下注射一次,算是可接受的給藥方式。

AACE 指引中,對於 romosozumab 治療地位的建議。

指引中,AACE 的專家們,根據目前的研究結果,建議 romosozumab 可以考慮用於幾種狀況:

狀況一:無法口服治療,且骨折風險 (FRAX分數或曾經骨折) 非常高的停經後骨鬆女性,此時可使用一年,之後仍須考慮使用其他藥物。

編按:這就是所謂的 A 到 B 的接續療法 (sequential therapy)

狀況二:作為已經使用標準治療,但骨密度 (BMD) 仍持續往下掉,或發生骨折的停經後女性,用於緊急治療 (rescure therapy)

雖然接受藥物治療,指引仍建議每一到兩年 (頻率須個人化),需要看一下BMD及接受臨床追蹤。


重症醫學 血清素症候群 (serotonin syndrome) 與靜脈脂肪乳劑治療 (IV lipid emulsion therapy)

$
0
0


醫療劇裡面真的很愛血清素症候群 (serotonin syndrome),原因不外乎:名字聽起來很弔詭,總比什麼肺癌、心臟病,來的陌生。

第二個原因是他的症狀都看得到,且很嚇人,包括顫抖 (沒事你不會顫抖)、心跳加速 (儀器會叫)、血壓不穩 (儀器還是叫),體溫偏高 (護理師會提醒),那一個場面,就是一個亂。

這種混亂的場景、不熟悉的病因,醫療劇不愛,難道要放愛情劇嗎?

血清症候群顧名思義,源自於過多的血清素 (serotonin),這是一種神經傳遞物質,他掌控非常多關鍵生理反應,一旦過多過少,必然產生很多問題。

臨床上,血清素症候群多與藥物有關,或是藥物與藥物之間的交互作用 (interaction),直接看答案時,並不難判斷,但腦中沒有這個答案,卻怎麼猜也會猜錯。

血清症候群的典型症狀總和 (=症候群),用 NEJM 上經典的一張圖說明最好了,很多年前看過這一張圖,之後不管臨床上遇到幾次,都可以倒背如流。

編按:只有我覺得這張圖右上角那個眼睛很恐怖嗎?他不是翻白眼🙄。

「許多藥物與血清素症候群有關,但我們真的常忽略他」


根據刊登在 BMJ 的文章,許多直接或間接跟血清素有關的藥品,都可能造成血清素症候群,他們可以分為三大類:

減少 (血清素) 分解:例如 MAOIs,這類藥品多用於治療憂鬱症,但因為副作用大,且有更好的藥物了,現在並非第一線用藥。

促進 (血清素) 釋放、回收:這一類是目前臨床治療主軸,包括 SSRIs/SNRIs、TCAs (包括三環/四環)、鴉片類止痛藥,或類鴉片 (例如 Tramadol)。

其他:就是其他,別問。

只要遇到疑似或懷疑血清素症候群的個案,第一件事情就是找出兇手,看你要詢問家屬、病人 (如果他能理你的話)、查詢我最討厭的雲端藥歷,都是可行的選項之一。

「血清素症候群的臨床處置建議」


臨床處置建議,第一個請找出兇手,然後不要再用它了,當然,儘量避免入院後繼續使用其他可能增加 (血清症候群) 風險的藥物。

可以的話,請諮詢一下藥師,兇手的影響可以持續多久?新型的抗憂鬱藥物,半衰期通常比較長,例如 Mirtazapine 半衰期可以達 26-37 小時

編按:別問為什麼我們會知道,因為我們是藥師。

接著,醫療人員最熟悉的「支持療法 (supportive care)」登場了,維持生命徵象沒有人比我們還厲害。

最後,針對「血清素」的處置,可以考慮 5HT-2A受體拮抗劑 (antagonist),例如cyproheptadine,這是一個好久以前的抗組織胺藥物,用於過敏疾病。

但它同時也是不錯的5HT-2A受體拮抗劑,可以擋住過多血清素的去路,常用的劑量是 12 mg (起始劑量),之後 2 mg q2h (第一天最高累積劑量 32 mg)。

針對肌肉僵直,可以考慮使用靜脈注射 BZD 類藥品,另一個值得我們介紹的就是「靜脈脂肪乳劑」治療。

「靜脈脂肪乳劑已經被用於許多嚴重藥物過量中毒」


這類療法又稱為 ILE,目前對於它可以治療藥物過量中毒的機轉有多種說法,但許多個案報告 (case report) 已經佐證它的效果,加上不難取得、價格低廉、也沒有嚴重的副作用。

自然變成廣受歡迎的治療選項。

醫學文獻中的治療方法有好幾種,這邊提供其中一種給藥方式:

第一期 (快):1.5 mL/kg 20% 的靜脈脂肪乳劑。

第二期 (中):0.25 mL/kg/min (打三分鐘)。

第三期 (慢):0.025 mL/kg/min (=1.5 mL/hr) 打剩下的 6.5 小時。

加起來大概是3瓶 (250 mL*3 = 750 mL) 的 20% 脂肪乳劑。

在過去的病例報告中,即使是血清素症候群,第一期打完,已經有個案報告顯示可以緩解肌肉僵直及神經症狀 (神)。

資料來源:Confusion About Infusion: Rational Volume Limits for Intravenous Lipid Emulsion During Treatment of Oral Overdoses. Ann Emerg Med. 2015;66(2):185-8.

遇到體溫過高、肌肉僵直、不自主顫抖的急症病人,記得它,血清素症候群。

2020-2021 季節性流感疫苗比較表,更新隱藏版流感疫苗 (2020-2021 Seasonal Influenza Vaccines)

$
0
0

今年 (2020年至2021年) 公費疫苗總共有三個廠牌,四種疫苗 (2021/1/27 更新)。

流感疫苗 (influenza vaccine) 加上洗手、戴口罩,是預防流感最好的方法,往年流感疫苗並沒有如此熱門,但今年 COVID-19 疫情,民眾開始警覺疫苗的重要性而搶打。

流感疫苗預防流感,不能預防 COVID-19,肺炎疫苗也不能預防 COVID-19,別搞錯了!

讓我們靜下心來了解一下,流感疫苗的由來跟注意事項。

新引進 (抗原) 超濃厚流感疫苗 Flublok。


Flublok 是 2021年突然出現的隱藏版流感疫苗,三倍濃厚流感病毒抗原,在隨機分派研究中,比起傳統雞胚胎流感疫苗,降低得到流感機率差異為1.1%,換算為每90人打 Flublock 相較於傳統雞胚胎,可以減少1人得到流感。

編按:這個差異不大,如果你看不懂上面的數據,那是正常的,那是正常的,那是正常的。

但 Flublok 沒有用於18歲以下青少年、兒童的數據,所以建議18歲以上施打 (18禁?)。

今年的公費流感疫苗共有兩種、三個廠牌。

每年年初,你又愛又恨的世界衛生組織 (WHO) 會公布預測流行病毒株,真好奇這些病毒株的預測怎麼來的。

2020-2021年北半球的預測在這裡:Recommended composition of influenza virus vaccines for use in the 2020 - 2021 northern hemisphere influenza season

今年北半球四價疫苗的預測結果是:

雞胚胎疫苗建議 (2A2B):

A/Guangdong-Maonan/SWL1536/2019 (H1N1)pdm09

A/Hong Kong/2671/2019 (H3N2)

B/Washington/02/2019 (B/Victoria lineage)

B/Phuket/3073/2013 (B/Yamagata lineage)

細胞培養疫苗建議 (2A2B):

A/Hawaii/70/2019 (H1N1)pdm09

A/Hong Kong/45/2019 (H3N2)

B/Washington/02/2019 (B/Victoria lineage)

B/Phuket/3073/2013 (B/Yamagata lineage)

看到這邊就知道今年有新夥伴,細胞培養型疫苗,雖然目前並沒有證據顯示兩者效果差異,但細胞培養型的製程與傳統雞胚胎不同,過敏機率相對較低。

現在施打的流感疫苗,大多是雞胚胎培養來的。


流感疫苗的製程,以雞胚胎當作最重要的基地,製作疫苗所需要的雞胚胎,條件相當嚴格,不論母雞養殖的環境、飲水、飼料,都有規範。

且一個雞胚胎,大概只能製成一至三人份的疫苗,一但疫苗的需求量大增,就有可能生產不及。

所以,新型細胞型疫苗的主要優點,並不是效果,而是改良製程,可以在短時間內大量生產疫苗,不受雞胚胎的影響。

今年的公費流感疫苗,根據疾管署的資料,約有 9% 是屬於新型細胞型疫苗,其餘為傳統製程的雞胚胎疫苗。

效果並沒有顯著差異,但根據 WHO 建議,兩種類型疫苗的建議病毒株不完全相同,須看實際流行的病毒株,真正決定效果的,並不是製程,而是有沒有預測準確。


雞胚胎疫苗的製程時間較長,且養雞選蛋都需要時間,曾經因為雞胚胎取得不易,限制了流感疫苗上市時間與供應量。

2020年台灣引進了細胞型疫苗,更於 2021 年專案進口細胞型且 (抗原) 濃度加倍 (超濃厚) 疫苗,希望更多人可以接種。

佛奇醫師 (Antony Fauci) 一直掛在嘴上的「相信科學」,別相信任何病毒會自然消失,歷史已經給人類很多次機會。

出門接種疫苗,防疫要靠自己的免疫力。




NEJM:一週一針 Semaglutide (Ozempic) 體重下降 12% (Once-Weekly Semaglutide in Adults with Overweight or Obesity)

$
0
0

 

去年 (2020年) 除了新冠肺炎疫情外,好多藥品出了問題,不管是品質疑慮、致癌不純物,甚至是安全性疑慮而下架,其中,當紅的減重藥品 Lorcaserin (Belviq) 也面臨同樣命運。

但減重這一件事,除了維持夢寐以求的身材,更重要的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危險,應該沒有人不想要。

GLP-1,是我們身體內本來就有的荷爾蒙,除了在進食後促進胰島素分泌外,已經有非常多研究證實他與很多生理功能有關。

過去的臨床試驗就發現,GLP-1 衍生物,可以幫助第二型糖尿病 (T2DM) 病人控制血糖,並且減重。

只是礙於每天都要打針這一件事,現在最新研究顯示,每週一針的新藥,就可以有效幫助減重,即使你沒有 T2DM。

臨床試驗:一週一針,有效減重達12%。

看到標題那一句話,相信你已經在計算,以你的體重,少了12%是怎麼一回事?

以75 kg稍微有一點份量的成人來看,12% 就是 9 公斤,全聯賣的豬五花肉,是 100 gm 計算的,你可以想像 9 公斤是要買幾盒嗎?

根據刊登在 NEJM 最新的臨床試驗結果 (STEP 1 研究),這項第三期隨機分派臨床試驗,以雙盲 (受試者跟治療者都不知道用什麼藥) 方式進行。

收納對象:BMI 大於30 (或大於27加上肥胖共病) 且沒有 T2DM 成人。

比較:

實驗組:每週一針 Semaglutide (Ozempic) 2.5 mg。

對照組:每週一針安慰劑。

結果發現,平均追蹤達 68 週 (大概1年半),實驗組與對照組的體重差異,差了超過 12%,也就是說,比起安慰劑,使用 Semaglutide (Ozempic) 可以減個 12% 的體重

很多人看到 68 週,心裡可能想「媽呀,我要用多久才有效?」

根據研究結果,從開始打一個月後,體重就下降 2%,且每打一個月再下降 2%,一路減下去,到大約一年的時候 (44週) 才到達頂點。

編按:所以並不是打到 68 週才有效喔!這應該是好事。

NEJM:腸胃道副作用很常見,但因此停藥的比例不高。


臨床試驗中,噁心、嘔吐的比例還不低,將近 4成與 3成的受試者曾經發生過這類副作用,比起安慰劑組,也高了不少。

大多數是可耐受的 (意思是會發生,但還在可接受範圍),因為腸胃道副作用而停藥的比例,每100人大約5人,也就是說,剩下的95人是可以完成治療的。

另一方面,雖然是拿來治療 T2DM 的藥物,但低血糖比例非常少,這更是好消息。

除了減重之外,也可能享受到體重下降帶來的好處,在研究中,接受新藥治療的受試者,血壓平均下降了 6 mmHg。

相信,更多人想問的是,這個藥物可以減少哪裡的脂肪?在研究裡,部分受試者接受身體質量檢測 (DXA,不是XD),Semaglutide (Ozempic) 主要減少整體脂肪及臟器脂肪

比起其他FDA核可的減重藥物,他是現在的希望。


Semaglutide (Ozempic) 的作用並不複雜,GLP-1 荷爾蒙本來就會增加飽足感,讓使用者有吃一點就飽的感覺,進而減少進食量。

因此比起病懨懨的減少食慾,以及常常因為油便要跑廁所的尷尬場面,或許 GLP-1 衍生物的接受度更高。

本來被賦予重望的 Lorcaserin (Belviq) 好不容易在大型研究中看到心血管安全性,但因為用藥組的癌症風險較高,跌破眾人眼鏡的突然下市。

希望,Semaglutide (Ozempic) 趕快接上來,成為改善人類健康的重要角色。

資料來源:Once-Weekly Semaglutide in Adults with Overweight or Obesity. N Engl J Med. 2021, online published Feb 10, 2021.

都市傳說:(我們也不忍了) 橄欖油能夠清膽結石嗎 (Could these be gallstones)?

$
0
0

 


網路上真的很多奇人異事、都市傳說,XXX可以清什麼、XXX幾天內怎樣怎樣。


這些聊齋誌異、天方夜譚的穿透力十足、渲染力超強,網路吵翻的「橄欖油可以清膽結石嗎?」


重點不在哪一本書?哪一個期刊?是誰說的?而是證據到哪裡?證據可信嗎?



我們可以很負責任且很認真的說這件事情 (橄欖油清膽結石) 並沒有可信的證據。


讓我們仔細看一下原文,Lancet 2005年跟 1999年時,確實收到兩篇讀者投書 (correspondence)


2005年的讀者投書:Could these be gallstones? The Lancet. 2005;365:1388.


1999年的讀者投書:Apple juice and the chemical-contact softening of gallstones. The Lancet. 1999;354:2171.


編按:讀者投書確實不如同儕審核的論文嚴謹,所以一般醫學上的常規,或以實證醫學的概念,很少很少引用讀者投書作為參考依據。


2005年那一篇是想要打臉 1999年那一篇,因為那一篇真的是很扯,1999 (簡稱前篇),一位不知道從哪冒出來的化學家,分享了他太太睡前喝蘋果汁、橄欖油的方法,在糞便裡發現「疑似」結石。


興奮的趕快投書 Lancet,也不知道什麼因緣際會,Lancet 也真的刊了這一封投書 (傻眼貌)


我們也不要太驚奇,Lancet 同年也刊登了愛因斯坦大腦切片的結果,他有時候,還蠻鬧的。


參考文獻:The exceptional brain of Albert Einstein. The Lancet. 1999;353:2149.


2005年這一篇投書 (簡稱後篇) 是簡短的病例報告 (case report),自然談不上什麼證據品質,但至少有圖 (有真相?) 描述一位中年女性,因為看了 YouTube,不是,是聽了另類療法,1禮拜喝了1 L 蘋果汁、再加1杯橄欖油,結果排出綠色的「結石」。


但顯微鏡下一看,與我們所說的「膽結石」完全不同,既沒有結晶結構,一加熱就化成沒有膽結石典型成分 (膽固醇、膽紅素、鈣) 的綠色液體。


讓投書作者「很保守」的想問「這是膽結石嗎?」


這不是刊登在什麼期刊的問題,也不是醫科與文科誰說的準的問題,而是證據的問題。


我們會說:目前並無證據支持蘋果汁+橄欖油可以加速膽結石排除,或溶解膽結石。

而且,就算有,很有可能,他根本是皂化 (saponification) 後的物質,根本不是結石。


未經確認的「治療方法」,最好還是經過科學化的驗證,避免「冠狀病毒會自然消失」但他一直都在的問題。




重點整理 敗血症與敗血性休克指引2021年最新版 (Surviving Sepsis Campaign 2021 Update)。

$
0
0

敗血症 (sepsis)敗血性休克 (septic shock)每天奪走許多人的性命,敗血陣存活陣營 (surviving sepsis campaign, SSC)是國際上結合多專科學會持續更新最新證據的團隊,他們更新了 2021 年最新指引,對急重症醫療人員,不可錯過。



用晶體輸液進行復甦,建議強度降低。


證據品質 (quality of evidence)降級,代表「不確性增加」了,隨著越來越多的證據,證據品質並不會一成不變,這也是實證醫學的基本概念。

建議強度 (strength of recommendation)則會受到證據品質、利益風險、費用資源等因素而影響。

這也是 GRADE 的核心思想,如果你對 GRADE 有興趣,推薦你參考:

一張圖看懂GRADE證據品質表,全世界最多權威組織使用的系統

這次更新 (2021),對於敗血症低灌流 (low perfusion) 及敗血性休克病人,使用晶體輸液 (crystalloid) 至少 30 mL/kg 進行復甦,從強建議降低為弱建議

主要是研究結果並沒有辦法證實這樣的做法得到的好處通常大於風險 (體液過多)。

另外,新的指引也不建議,使用 qSOFA作為評估敗血症或敗血性休克的單一篩檢工具。

提早投與抗生素的建議變化大。


從好久以前,我們就知道對於敗血症病人,提早投與抗生素可能比較好,但這次的指引更新告訴我們,這件事情的不確定性變大了 (意思是我們沒有那麼肯定,這件事情會有好的結果)。

根據新版指引,可能敗血症 (但非敗血性休克) 成人,投與抗生素的時間從 1小時內,修改為 3小時內。

但如果臨床判斷,非常可能是敗血症,甚至是敗血性休克,則仍然維持 1小時內投與抗生素的標準。

也就是說,投與抗生素的時效,會根據敗血症風險而決定。因此,指引專家們,更建議要做好有效率的快速診斷。

輸液選擇不偏好使用生理食鹽水。



生理食鹽水 (normal saline)就跟維他命 (Vitamine) 一樣,名字取的太好了!聽起來是多麼的正常 (normal),給人有一種不管什麼,給我來一包就對了。

但,在敗血症或敗血性休克時,選擇生理食鹽水復甦,卻容易發生因為氯離子過高引起酸中毒的問題,也有證據顯示可能增加急性腎損傷 (AKI)的風險。

根據網絡統合分析 (network meta-analysis) 結果,平衡晶體輸液,相較於生理食鹽水,與敗血症病人較低的死亡風險有關。

Fluid resuscitation in sepsi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network meta-analysis.

- 這是一篇刊登在 Ann Intern Med 2014 的網絡統合分析結果,但被引用了超過 300 次。

另外一個,這次指引提到的藥物,他是一種增加心臟收縮的藥品,Levosimendan,透過增加心肌細胞對鈣離子 (心臟收縮必要的離子) 敏感度,來提升心臟收縮力。

不建議使用的原因,主要是因為統合分析結果 (7項隨機分派研究) 顯示,他並沒有比傳統使用的 Dobutamine 好。

救命神器 (高流量鼻氧) 也納入最新指引。


不知道指引專家們是不是看到這一次 covid-19 疫情,救命神器的需求量大增,高流量鼻氧 (high-flow nasal cannula, HFNC)具有非侵入性 (不用插管) 且可以提供高流量氧氣的優點。

在臨床試驗中,相較於傳統的非侵入性給氧,HFNC 與 90天時較低的死亡率有關,且在統合分析中,HFNC 可以顯著降低插管風險 (沒有人想要被插管) 達15%,但不能顯著影響死亡風險或 ICU 住院天數。

Effect of high-flow nasal cannula oxygen therapy in adults with acute hypoxemic respiratory failure: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類固醇用於敗血性休克角色更加明確。


類固醇 (steroid) 用於嚴重敗血症或敗血性休克,已經是幾十年的老話題了,但過去幾次的指引更新,一直將類固醇使用的範圍限縮。

在 2016 年版本的指引中,如果輸液復甦足夠,或使用血管收縮藥物可以維持足夠灌流,是「不建議」使用類固醇的。

最近的統合分析結果顯示,使用類固醇確實可以加速敗血性休克症狀緩解所需時間 (平均縮短 1.52 天),或是不用使用血管收縮藥物時間。

但相對的,也顯著增加肌肉病變風險,而這個風險可能帶來得不償失的結果。

在這次的指引更新中,專家們認為風險大於利益,因此仍然強調,足夠的輸液復甦且血管收縮藥物都不能維持足夠灌流時,才考慮使用類固醇

資料來源:

Surviving Sepsis Campaign: International 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Sepsis and Septic Shock 2021.

網絡統合分析 流感抗病毒藥物誰最有效 (Comparison of Antiviral Agents for Seasonal Influenza)

$
0
0

流行性感冒 (influenza)跟目前最流行的 Covid-19一樣,都是病毒感染造成的上呼吸道問題,只是流行性感冒比 Covid-19 早一步變成每年固定時間來報到。

幸好,我們早就研發出可以治療流感的抗病毒藥物 (殺什麼就是「抗」什麼藥物,像抗生素,就是殺不好的微生物)。

但,誰最有效呢?該怎麼選擇呢?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臨床問題,尤其是 Covid-19 流行時,如果流感也來參一腳,變成雙流行 (co-circulation)那就不是開玩笑的了。


新型流感抗病毒藥物可以抑制病毒複製。



目前上市的流感抗病毒藥物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第一種 抑制流感病毒釋放:如瑞樂沙 Relenza、克流感 Tamiflu 等。

第二種 抑制病毒複製:如紓伏效 Xofluza。

這兩種作用都可以有效地減少病毒引起的疾病,但共同的前提都是,要早一點給藥,最好在症狀開始的 48 小時內使用,效果會更好。

但這些抗病毒藥物有很大不同,瑞樂沙 Relenza 是用吸入的,克流感 Tamiflu 是用吞的,甚至還有注射的;使用的療程也不同,紓伏效 Xofluza 只需要口服一次,但克流感 Tamiflu 需要連續治療五天。

副作用更不相同,那倒底該怎麼選擇?誰最有效呢?

網絡統合分析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我們收集了多項隨機分派研究結果,並且利用網絡統合分析 (network meta-analysis)的方法進行分析,分析結果顯示:

相較於安慰劑 (不使用抗病毒藥物):

各種流感抗病毒藥物都可能顯著縮短症狀緩解所需要的時間,且克流感 Tamiflu、瑞樂沙 Relenza 及紓伏效 Xofluza 可能降低流感併發症風險。

排序 (ranking)結果顯示,瑞樂沙 Relenza 在縮短症狀所需時間,排名優於其他抗病毒藥物,而及降低流感併發症上,則是紓伏效 Xofluzua表現比較好 (下圖)。

附註:我們使用的 P-分數 (P-score) 呈現排序結果,其結果與傳統的 SUCRA 差異不大。


在副作用方面,克流感 Tamiflu 真的比較容易引發噁心、嘔吐,對於不愛吃藥的小朋友 (還有他們的家長) 可能是一個很不好的訊息。

這時候,或許吸入型瑞樂沙 Relenza 可能是一個選擇,而瑞貝塔 Rapiacta 注射液,比較沒有前面提到的副作用,但注射部位疼痛,與成本較高,則是另外的考量點。

這項網絡統合分析納入了最新證據,包括 2018 年刊登在 NEJM 的隨機分派研究結果,且利用網絡統合分析方式,同時比較各種抗病毒藥物的效果與副作用。

目前 IDSA 的流行性感冒治療指引,只把這一類抗病毒藥物視為同類效應 (class effect),但我們的比較結果,可以提供指引專家們,更新指引時的參考依據。

資料來源

Comparison of Antiviral Agents for Seasonal Influenza Outcomes in Healthy Adults and Childre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Network Meta-analysis.

Medscape News:Influenza Antivirals Perform Similarly Compared With Placebo.

統合分析:固定效應與隨機效應模式 (Meta-analysis: Fixed Effect Model and Random Effect Model)

$
0
0
編按:這一篇 PO文經常收到網友的回饋,對於學習實證醫學 (evidence-based medicine, EBM)文獻評讀時非常受用,所以我們用力更新了這一篇 PO文。

我們將介紹統合分析 (meta-analysis)中,一定會用到的觀念:

什麼是固定效應模式?隨機效應模式?

兩種模式的差異?

如何選擇適合的模式?

統合分析 (meta-analysis) 是將相同臨床問題的不同研究結果"合併在一起的統計方法。傳統上 (對機率學派來說),有兩種合併不同研究結果的模式 (model),分別是:

(1) 固定效應模式 (fixed effect model)。

(2) 隨機效應模式 (random-effects model) 常常會漏掉那個 s 請特別注意別寫錯了!


兩種模式的差異在於

(1) 假設 (assumption) 不同:固定效應模式顧名思義,認為我們在估計的是一個共同真值 (common true value),而隨機效應模式認為這一個共同真值常態分佈 (normal distribution)

編按:請深呼吸一下,這邊會有一點點統計上的專有名詞,但其實他沒有那麼難,在固定效應模式中,我們相信,這些研究合併之後,只有一個值 (數字),但如果你選擇隨機效應模式,那你相信的是合併之後是一個分佈



(2) 權重 (weight) 分派方法不同:固定效應與隨機效應模式,在數學上的差異為:

固定效應模式:只有研究內變異 (within study variance),因為是固定真值阿!也就是說不考慮研究之間的變異。

隨機效應模式:同時考慮研究內、研究間變異 (between studies variance),因為固定真值成常態分佈阿!

以最常用的變異數倒數 (inverse variance)作為權重為例,樣本數目越大、變異數越小、變異數的倒數 (就是權重) 當然就越大。

編按:讓我翻成中文,舉個例子來說,如果有 5項 隨機分派研究,我們要把它合併起來,不能直接加起來就好,必須根據研究大小 (也就是樣本數目) 分配權重,而這個分配的方法,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用研究越大、權重越重,因此:

研究 (樣本) 越大 = 變異數越小 = 變異數的倒數越大。

(3) 如何選擇適當的模式?

根據 Higgins 大師,模式選擇取決於我們對這些研究是否共享一共同效應的期望 (expectation),以及我們進行分析的目標

所以,基本上這是個信念的問題,不是什麼統計異質性大不大?天氣好不好?心情 Hi 不 Hi 的問題~

什麼時候選擇固定效應模式:

我們相信這些研究在功能上都是相同的,例如藥廠以幾乎相同的研究設計 (包括受試者特性、藥物、追蹤等等) 重複驗證。

我們的目的是要在特定族群中統合研究結果,也沒想過要應用在其他族群上

所以基本上,以信念來說,很少有狀況適合固定效應模式,但比較早期的統合分析,很愛用固定效應模式,也根本不說為什麼。

(4) 為什麼不建議用統計異質性 (heterogeneity) 來選擇模式?

這一點不知道被問過幾千幾萬次,答案在於您瞭不了解統計異質性在幹嘛?

模式選擇應該根據"信念"而非某一統計結果

統計異質性的假說檢定,檢力 (power) 通常很爛

也就是說,經常有異質性但沒看出來,所以這句話有問題的機率超高:

"因為統計異質性很低,所以選擇固定效應是合理的!"

如果研究間變異數為零 (Tau square = 0),那固定效應模式計算出來的結果與隨機效應模式會一模一樣,那那個時候你也不用擔心選擇什麼模式囉!

這樣對於固定效應及隨機效應模式有比較清楚了吧!觀念正確更重要喔!

Viewing all 63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