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NEJS
Viewing all 63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臨床藥學] ADA 2017年糖尿病治療指引 (2017 ADA 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

$
0
0

▲ADA 2017年糖尿病治療指引中,對第二線口服降血糖藥品的比較。

美國糖尿病醫學會 (ADA) 2017年糖尿病診斷與處理標準照護,全文下載 (PDF)

去年 (2016年) 應該算是糖尿病治療的重大進展年,許多口服降血糖藥品 (OHA)在心血管預後研究中有所斬獲,對病人與醫療人員來說都是很好的消息。

"起始治療仍然以Metformin為主,合併治療需個人化"

ADA每年都會更新糖尿病指引,針對起始治療 (initial therapy)

如果起始糖化血色素 (HbA1c) 超過9%,請考慮合併治療。

起始HbA1c超過10%,或病人有明顯症狀,請考慮合併"注射"治療。

編按:注射治療不只胰島素,還有GLP1 RA (glucagon-like peptide 1 receptor agonist)

Metformin有著便宜、降血糖效果好、不會增加體重等優點,但只靠一個Metformin就可以達到穩定血糖控制的難度有點高,因此,誰是第二,就是重點了。

ADA的指引中,有第二線藥品的比較,根據個人特性,例如體重、年齡、治療目標、低血糖風險等等,考量最適合的第二線藥品,是目前的做法。

"合併注射治療以基礎胰島素為主,依照反應調整"


▲ADA 2017年指引有關合併注射治療流程圖。

決定合併注射治療後,以基礎胰島素 (basal insulin)為主,基礎胰島素有著平穩、效果長的好處,通常從每天10單位 (U) 開始,逐漸調整。

如果未達治療目標,有三個選項,分別是加上一主餐前速效胰島素、加上GLP-1 RA或改為一天住射兩次的預混胰島素 (premixed insulin)

如果仍然未達目標,可以將餐前速效胰島素增加到兩次,或增加預混胰島素注射次數。

詳細的劑量調整建議除了因人而異外,ADA指引圖表中有詳細說明,請看指引8.2圖

資料來源:2017 ADA 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 Diabetes Care. 2017; 40(Suppl1)

[長照2.0] 2017高齡高血壓控制目標建議 (Suggested Blood Pressure Goals for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

$
0
0

▲刊登在JAMA上綜合目前最佳證據對高血壓治療目標建議。

老的小的都要顧,步入高齡、少子化社會是眼前最恐怖的問題,一個青壯年,要扶養的老的小的將越來越多。

醫學追求減少病痛、甚至延年益壽,對慢性病的治療目標一直是最多人討論的課題。高血壓 (hypertension) 幾乎心血管疾病的前哨,更可能因為傷害血管而造成標的器官 (targeted organ) 傷害。

編按:高血壓引起的標的器官傷害,例如腦血管,可能引發中風;冠狀動脈可能引發心肌梗塞等等。

"血壓目標沒辦法一體適用,但不同族群有不同建議"

很久以前,我們更新了著名的JNC8高血壓診斷與治療建議,有興趣的請參考:


各醫學會指引對於血壓控制目標的建議有些微不同,但越來越多證據顯示,不同年齡層也是決定目標的關鍵之一。

刊登在美國醫學會期刊 (JAMA)上的一篇文章,整理了目前最大型研究結果,並提出血壓控制目標建議 (上圖)。

高風險群的病人 (定義請見大圖),血壓控制目標會較為嚴格,但通常會先訂一個較容易達到的目標,看對降血壓藥品的耐受性後,再嚴格一點。

但針對高齡,這裡的定義是超過75歲,收縮壓 (SBP) 建議為低於140 mmHg

"大型研究陸續發表,但結果不一"

人沒有完美的,更不用說人執行的研究,兩項大型隨機分派、比較標準與嚴格血壓目標的研究,分別是ACCORD與SPRINT,結果都已經發表:


▲兩項刊登在NEJM上的大型研究結果。

這兩項研究的主要差異在於"對象 (patient)",ACCORD納入糖尿病,但SPRINT則是排除糖尿病,主要試驗終點也不太一樣,但可理解。

研究結果顯示,ACCORD研究沒有觀察到嚴格控制血壓帶來的好處,但在非致命性中風,嚴格控制血壓可以顯著降低風險。

而SPRINT的結果則是大不同,不但顯著降低主要試驗終點風險,還因此而提前結束 (就像棒球賽大勝一樣)。

這兩項研究各有其限制 (請見大圖),但是目前最佳的證據,研究者們根據這些證據,列出了建議的血壓控制目標。

當然,不知道的事情還是一大把,到底是要訂一個 (血壓控制) 目標? 還是根據心血管疾病風險為治療導向? 目前並不清楚。

陸續我們會再更新"長照2.0"(當然跟政府的那個長照無關啦,只是與高齡化社會可能面臨到的健康問題有關) 相關議題與最新證據。

資料來源:Hypertension in 2017—What Is the Right Target? JAMA.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30, 2017.

[臨床藥學] 報告用大圖 Statin引起的肌肉疼痛 (Statin-Associated Muscle Symptoms)

$
0
0

▲美國心臟醫學會定義與SAMS及SINAM差異。

Statin (司派汀) 仍然是目前主流的降膽固醇藥品,毫無懸念的,帶來的好處 (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顯然大於傷害。

有關Statin可能引起的副作用,以肌肉症狀是最廣為人知的,從輕微的肌肉疼痛,到罕見的 (傳說中的) 橫紋肌溶解症。

"根據症狀與CK濃度來區分肌肉症狀嚴重度"

根據美國心臟醫學會建議,遇到使用Statin期間發生的肌肉症狀,除了病史、症狀、時序外,監測CK (creatine kinase) 這個酵素有助於釐清嚴重度。

肌肉病變 (Statin-Associated Muscle Symptoms, SAMS) = 有肌肉症狀。

肌痛 (myalgia) = 有肌肉症狀且CK正常。

肌炎 (myositis)有肌肉症狀且CK高於正常值上限 (ULN)

橫紋肌溶解症 (rhabdomyolysis)有肌肉症狀且CK高於正常值上限10倍

"免疫相關的Statin肌肉病變是另一重點"

早期教科書中都會寫到,遇到Statin引起的肌肉症狀,停藥大都會很快好轉,CK濃度也會逐漸下降,但有一種,停藥是不會好的

這種被稱為"免疫相關的Statin肌肉病變 (SINAM)"與攻擊HMG CoA還原酶的抗體有關,與一般的肌肉症狀不同,停藥不會好,更可能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劑治療。

症狀與大不相同,不是傳統的肌肉疼痛,反而是以近端的肌肉無力表現為主。

發生的機率與橫紋肌溶解症的"萬中取一"差不多,文獻記載的發生率約為10萬名使用Statin的病人才有一個。

一般比較常見的肌肉症狀,通常只需要暫停使用Statin,等到症狀緩解後、CK濃度正常後,即可考慮重新使用不同的Statin。

低劑量、半衰期長,甚至加上不同種類 (但是比較不會造成肌肉問題的) 降膽固醇藥品是目前建議的做法喔。

資料來源:Statin-Associated Side Effects. J Am Coll Cardiol. 2016;67(20):2395-410.

[臨床藥學] 報告用大圖 新型口服抗凝血藥品 (NOAC) 交互作用 (Drug-Drug Interactions of NOACs)

$
0
0

EHRA指引中提到與NOACs有顯著交互作用的藥品。

新型口服抗凝血藥品 (NOACs)與我們有不解之緣,我們曾經分享過許多相關資訊,包括

"[臨床藥學] 報告用大圖:如何挑選新型抗凝血藥品 (SELECTION OF NOACS IN ATRIAL FIBRILLATION PATIENTS)"

"[臨床藥學] 新型抗凝血藥物 (NOAC) 劑量調整建議~"

"[臨床藥學] 新型抗凝血藥品腎功能不全完全攻略 (NOACS IN RENAL DYSFUNCTION PATIENTS)"

"[臨床藥學] 口服抗凝血藥品選擇完全攻略 (MANAGEMENT OF ORAL ANTICOAGULANTS IN SPECIAL POPULATIONS)"

"[臨床藥學] 報告用大圖:新型口服抗凝血藥品解毒劑機轉 (MECHANISM OF NOACS REVERSAL AGENTS)"


"[臨床藥學] 新型口服抗凝血藥品管灌給藥建議 (ADMINISTRATION GUIDES OF ORAL ANTICOAGULANTS IN PATIENTS UNABLE TO SWALLOW)"

但,就是漏了這一塊,藥品之間的交互作用 (drug-drug interaction, DDI),千萬別小看這一個,這可是除了

"廁所在哪裡? 哪裡可以領錢? 哪一個醫師比較好?"

榮登十大藥局最常被問問題的第四名 (閃亮),千萬別小看他。

"藥品交互作用機轉多且雜,稍不注意一發不可收拾"

造成交互作用的機轉很多,除了熟知的代謝酵素外,吸收、分佈、代謝與排除都可能有第三者介入。

更麻煩的是,藥品數量無限多,不可能每一種藥品都有充分足夠的資料佐證可以併用,或不能併用。

這裡我們引用的歐洲心臟節律學會 (EHRA) 於2016年更新的NOACs使用指引,很顯然的,這裡所列出的交互作用並非"全部",所以不在這個表上的,不代表可以併用,請注意。

HIV病人使用的蛋白酶抑制劑 (protease inhibitor) 通常會加上Ritonavir這個強效CYP450 3A4抑制劑,因此有非常多的交互作用。

除此之外,C型肝炎治療新藥,Viekirax (Paritaprevir、Ritonavir、Ombitasvir)裡面也有Ritonavir,一樣要特別注意喔。


EHRA指引中提到與NOACs有顯著交互作用的藥品。

大圖中,"橘色"代表建議調整劑量,在EHRA指引中,建議劑量調整如下:

Dabigatran從150 mg BID (一天兩次) 調整為110 mg BID。

Rivaroxaban從20 mg QD 調整為15 mg QD。

Apixaban 從5 mg BID 調整為2.5 mg BID。

附註:這邊的劑量是"心房顫動 (atrial fibrillation)"建議劑量,與其他適應症可能不同。

"黃色"則是指如果還有其他需調整劑量因子,如高齡、體重過輕、腎功能不全、或高出血風險等,則建議調整劑量。

[臨床藥學] 共筆專用表 促進腸胃蠕動藥品比較表 (Compsarion of Prokinetic Drugs)

$
0
0
▲臨床上常用的促腸胃道蠕動藥品大比較。

重症病人跟一般人不一樣~不一樣~不一樣~這些病人經常會有腸胃道不動的問題,原因包括:

"藥品"許多加護病房裡常用的鎮靜安眠、止痛藥,尤其是嗎啡類藥品,會抑制腸胃蠕動。

"疾病"電解質失衡、第二型糖尿病、甚至是血栓,都可能使得腸胃蠕動變的超差。

"生活型態"在加護病房的日子,比監獄還慘,躺在床上無法動彈,甚至醫療需求,而被約束或鎮靜,這些都會影響腸胃功能。

"飲食"加護病房裡面並沒有和牛、松阪豬,也沒有米其林三星主廚的義大利菜,只有看起來像牛奶但其實不是牛奶的管灌飲食。

這些因子相互影響,腸胃蠕動要好也很難。這時候,除了解決原本的問題外,醫師經常會使用"促進腸胃蠕動藥品 (prokinetic drugs)"

"促腸胃蠕動藥品很多,個性不同要注意的也不同"


▲根據系統性綜論,促腸胃蠕動藥品可以顯著增加腸胃耐受性。

促腸胃蠕動藥品可以根據"作用機轉"分類 (詳見大圖),這些作用機轉根據"受體 (receptor)"有:

D2 (dopamin) 多巴胺受體

M (motilin) 動素受體

ACh (acetylcholine) 乙醯膽鹼受體 (尤其是膽鹼激性 cholinergic)

AChE (acetylcholinesterase) 乙醯膽鹼酯酶

5HT4 (serotonin) 血清素受體

要特別注意的重點有兩個,分別是 (1) 促腸胃蠕動藥品請"餐前"投與 (2) 一定要根據病人的共病或現在的狀況選擇。

加護病房裡進食時間 (巧妙) 各有不同,不管如何,在餐前 (約15分鐘) 投與這些藥品,才能達到比較好的效果。

所以,在非進食時間給這些藥,基本上只是讓腸胃空轉,及造成副作用而已。

病人的共病,例如電解質異常,包括低鉀、低鎂,都可能增加特定促進腸胃蠕動藥品的副作用,例如erythromycin等。

因此,考量病人共病與現況挑選促腸胃蠕動藥品才是上策。

"目前最佳證據顯示,可顯著增加腸道營養耐受性"

根據一篇系統性綜論,收納13篇隨機分派研究 (RCT),分析結果顯示,使用促進腸胃蠕動藥品 (大多是metoclopramide與erythromycin),可以顯著增加腸道營養耐受性 (增加27%)

並顯著減少胃殘餘容積 (降低胃殘餘容積過多風險31%)

這兩項結果的證據品質是"中 (moderate)"代表未來的研究結果仍可能改變目前的看法。

資料來源: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prokinetic agents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receiving enteral nutri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trials. Critical Care 201620:259.

[藥理學] 過目必忘的交感副交感神經功能 (Physiological Roles of Autonomic Nerve System)

$
0
0

▲過目必忘的交感副交感神經作用。

正確使用方法→大圖另存新檔→考試"前"拿出來看

真的~我國考就掛在這裡,話說國考已經不知道幾十年前的事情了,往事不堪回首阿。

回到正題,交感、副交感神經絕對是生理、藥理學最愛考且花超多時間的地方,臨床上的用藥也千奇百怪,所以不能再過目必忘囉。

"交感副交感神經掌控各種器官"

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在大多數狀況下是"油門與剎車"的概念,但有一些器官、組織例外,超愛考這個:

"虹膜 (iris) 環狀肌、小動脈、皮膚汗腺、胰島 (pancreatic islet) 細胞與脂肪分解 (lipolysis) 作用是完全由交感神經調控的。"

周邊神經系統可以分為體神經 (somatic nerve) 自律神經 (autonomic nerve)系統,牽涉到的神經傳遞物質包括乙醯膽鹼 (ACh) 腎上腺素 (NE)



▲與體神經與自律神經系統有關的神經傳遞物質。

副交感神經與交感神經是非常巧妙的協奏曲,遇到強光,大腦希望縮瞳,就會指使副交感神經,操控虹膜肌肉,讓瞳孔縮小。

想要排尿時,就會指使副交感神經,讓膀胱迫尿肌 (detrusor) 收縮,括約肌 (sphincter) 擴張。

當神經傳遞物質釋放後,會作用於節後神經元受體,以交感神經的比較複雜,不同生理作用對應的受體也不同,而這是考試重點 (劃重點先)

在大圖中,我們都已經將相對應的受體與生理作用標示出來囉,請按照文章開頭的做法就對了。

資料來源:Ganong's Review of Medical Physiology, 25e

[用藥安全] 頭部冷卻裝置顯著減少化療掉髮 (Effect of a Scalp Cooling Device on Alopecia in Women Undergoing Chemotherapy for Breast Cancer)

$
0
0

▲根據一篇刊登在JAMA上的研究結果,頭部冷卻裝置可以顯著減少化療掉髮。

化學治療 (chemotherapy)引起的掉髮 (hair loss) 是最常見的副作用,當然化學治療引起的噁心嘔吐也是,並列最讓病人痛苦的兩項副作用。

雖然很多科學家致力於減少化療引起的掉髮,但目前並沒有已被證實有效的方法。

現在,一個新的頭部冷卻裝置,可能是接受傳統化學治療的乳癌病人的好消息。

“頭部冷卻降溫,血管收縮、減少灌流是主要機轉

這項研究採用的「頭部冷卻裝置 (scalp cooling device)」類似大圖裡面的裝置,藉由頭部冷卻,減少 (表皮) 血液灌流,相對的減少化療藥品對毛囊細胞的傷害。

這項研究就是利用這樣一個不複雜的原理,利用多中心隨機分派研究,問這個問題:

“接受傳統化學治療的乳癌女性,使用頭部冷卻裝置,相較於沒使用,可不可以增加頭髮保存成功率?”

研究者總共收納了119 (實驗組)+63 (對照) 位年齡平均52.6歲的乳癌女性,主要是第一期到第二期乳癌,她們大部分接受「anthracyclines類」「taxane類 (紫杉醇)」的傳統細胞毒性化學治療藥品。

研究主要終點是以CTCAE (the Common Terminology Criteria for Adverse Events) 第四版評估。

“頭部冷卻裝置顯著減少化療掉髮”

研究結果顯示,成功保留頭髮 (successful hair preservation) 的比例,實驗組為50.5% (一半),相較於對照組的0% (沒有人成功保留頭髮)。

在期中分析中,因為效果差異大而提早結束研究。

癌症病人獨自面對內心與外觀改變的壓力,有焦慮或憂鬱的心理變化並不令人意外,雖然治療藥品進步很多,但副作用處理的進展仍然很有限。

除了假髮以外,如果這項裝置可以在更大型或更完整的臨床研究中獲得確認,對乳癌,甚至是其他癌症的病人,絕對是進行這些研究最大的意義。

[實證醫學] 維他命D顯著減少上呼吸道感染風險 (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to Prevent Acute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
0
0

▲根據一篇刊登在BMJ的統合分析結果,原來維他命豬才有效。

維他命 (Vitamin)是自古以來最廣為流傳且津津樂道的營養素,簡直就是「有病治病、沒病強身」的代表。

雖然過去已經很多分析結果顯示,「多食無益、效果有限」,但坊間對於維他命的神奇效果仍然深信不疑。

眼睛看不清楚 = 缺維他命A (夜盲?)

上班沒力 =缺維他命B群 (不如趕快下班)

容易感冒 = 缺維他命D (但連感冒跟流感都分不清楚)

但,根據刊登在BMJ上的一篇統合分析 (meta-analysis) 結果,真的可以降低上呼吸道感染風險的維他命是?

“補充維他命豬可以顯著降低上呼吸道感染風險”

答對了,這項研究針對的對象是維他命豬 (D) 啦!這項統合分析是一種收納受試者層級 (subject level)數據的分析,與常見的研究層級 (study level)的不同。

研究者們共收納了25項隨機分派研究,11321位受試者資料,分析結果顯示:

(1) 補充維他命D (D2或D3),相較於未補充 (或安慰劑) 可以顯著減少上呼吸道感染風險12%。

原始數據:OR (勝算比) 0.88,95% CI (信賴區間) 0.81-0.96。

但這項分析結果的「統計異質性 (heterogeneity)」達顯著差異,等於告訴研究者這件事情並不單純,於是他們做了次組分析 (subgroup analysis)

編按:次組分析顧名思義是將原本的族群分組,依照可能造成異質性的預後因子或流行病學特徵。

(2) 常規補充、沒有額外攝取更多劑量 (bolus dose) 預防上呼吸道效果顯著,但常規補充加上額外攝取,反而效果與不補充比起來是沒有顯著差異的。

(3) 補充維他命D前就「缺乏維他命D (定義為血漿維他命D濃度低於25 nmol/L)」的受試者,補充維他命D的效果比不缺維他命D的受試者好。

因為這是一項收納受試者層級的統合分析,克服了一般研究層級統合分析的弱點,因此證據品質被判定為「高 (high)」

結論:根據目前 (少見) 的高品質證據,補充維他命D可以顯著降低上呼道感染風險,尤其是原本就缺維他命D的人。



[臨床藥學] 報告用大圖 首次癲癇發作處理建議流程 (Treatment Algorithm of New-Onset Seizure in Adults and Adolescents)

$
0
0

▲刊登在JAMA上的成人、青少年首次癲癇發作處理建議流程。

以下是最容易搞混的名詞解釋:

癲癇發作 (seizure):腦部異常興奮或異常同步的神經活性,造成的短暫性症狀與病徵 (signs and symptoms)。

癲癇 (epilepsy):一種容易誘發癲癇發作的腦部異常。定義為 (1) 24小時內有兩次以上未經誘發的癲癇發作,或 (2) 有一次未經誘發的癲癇發作,且未來10年內再發性未經誘發癲癇發作風險非常高。

未經誘發的癲癇發作 (unprovoked seizure): 沒有誘發因子 (可能是酒精、嚴重睡眠不足、藥物) 的癲癇發作。

“請特別注意會降低癲癇發作閾值的藥品”

除了常規神經學、影像檢查外,請特別注意會降低癲癇發作閾值 (threshold) 的藥品,包括clozapine (治療精神分裂症)、cephalosporin (抗生素)、fluoroquinolone (抗生素)、bupropion (一種抗憂鬱藥品) 與tramadol (止痛藥品)。

當然不是使用這些藥品就會造成癲癇發作,而是必須對這些藥品提高警覺。尤其是有癲癇發作病史的病人。

“首次癲癇發作處理建議流程”



▲刊登在JAMA上的成人、青少年首次癲癇發作處理建議流程 (續)。

根據刊登在JAMA的一篇綜論 (review) 文章,作者們認為,處理首次癲癇發作的藥品,應具有以下特質:


“有效、副作用少 (耐受性高)、臨床醫師處方、病人使用容易”

編按:什麼藥品的良好特質不都是這樣嗎?該編壓力大。

作者們將治療癲癇藥品分為「廣效 (broad spectrum)」「窄效 (narrow spectrum)」類似抗生素的分法。根據作者們的定義:

廣效=對局部發作與大部分的全身性發作有效。

窄效=對局部發作有效。

編按:廣效與窄效抗癲癇藥品有哪些請見大圖。


請注意!部分抗癲癇藥品有惡化特定癲癇發作的可能性!!

例如:Lamotrigine可能惡化肌陣攣型癲癇發作 (myoclonic seizure)、topiramate對失神性癲癇 (absence seizure) 無效、zonisamide對肌陣攣型癲癇發作與失神性癲癇無效。

建議治療流程中,將首次癲癇發作概略分為兩類,分別是局部發作與全身性發作,接著根據發作類型選擇首選藥品。

接著是逐漸增加到治療劑量,對控制不佳的作戰策略 (重要!) 是「加上另一種抗癲癇藥品,再逐漸降低第一種抗癲癇藥品的劑量,直到停藥」

這些抗癲癇藥品或多或少都有惱人的副作用,根據研究報告,約7%至31%的首次癲癇發作病人,在使用第一種抗癲癇藥品後發生副作用。

這些最常見的副作用包括嗜睡、頭暈、視力模糊、或是不容易專注。大部分與使用劑量有關,且通常發生在第一次用藥後數天內。

逐漸增加劑量與分次使用可能可以減輕這些常見的副作用。

“何時停藥 (抗癲癇藥品)?該治療多久?

這應該是所有病人最關心的事情,根據處理建議流程,及目前最大型的研究顯示,首次癲癇發作兩年後都再次發作,將抗癲癇藥品逐漸停藥後,59%病人可以維持不再發作的紀錄。

簡單說,約六成病人可以在停藥後仍然不發作。

因此,多久沒癲癇發作,以及對抗癲癇藥品的耐受性,將是神經科醫師考量治療時間長短的關鍵因素們。

資料來源:New-Onset Seizure in Adults and Adolescents A Review. JAMA. 2016;316:2657-68.

[用藥安全] 最新版醫療人員必小心藥品清單 (NIOSH List of Antineoplastic and Other Hazardous Drugs in Healthcare Settings 2016)

$
0
0

▲這些「必小心」藥品你小心了嗎?


我不認為醫療業是服務業,我不認為醫療業是服務業,我不認為醫療業是服務業!!


小時候老師說,我們要有「服務的熱忱」、「助人為快樂之本」,救死扶傷的醫療業,符合前述的精神,但不是服務業,這樣應該夠清楚了吧!

醫療人員每天接觸各式各樣的藥品,但妳知道,裡面有許多藥品是國際上認定為「對醫療人員可能有危害的藥品」嗎?

「NIOSH」的全名是National Institute for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國家職業安全與健康機構)是美國疾管署的一個機構,他們會定期彙整對醫療人員可能有危害的藥品。

“列在NIOSH清單的藥品符合危害特性”

列在NIOSH清單的藥品,必須符合一項以上的危害 (hazard)標準,分別是:

一、致癌性 (carcinogenicity)
二、致畸胎性 (teratogeneity)或其他影響發育毒性
三、生殖毒性 (reproductive toxicity)
四、低劑量時對器官有毒性 (organ toxicity at low dose)
五、基因毒性 (genotoxicity)
六、與符合上述特性藥品相似結構或毒理性質的其他藥品

編按:這一到六項都令我們感到毛骨悚然。


▲必小心的千萬別掉以輕心,考考妳的觀念正不正確。

“保護自己的方法,記得知、戴、保”



▲知戴保,簡單口訣讓妳的執業安全獲得保障。







▲NIOSH將必小心藥品分為三類。

“NIOSH必小心藥品,原來每天都在用”


NIOSH將必小心藥品分為三類,分別是 (1) 抗癌藥品 (2) 非抗癌藥品,但符合一項以上NIOSH認定可能對醫療人員造成危害的特性 (3) 對懷孕或計劃懷孕,或正在哺乳女性及男性可能有生殖毒性的藥品。

除了大家比較熟悉的抗癌藥品外,這些每天都在用的藥品,取用或給藥時,妳知道怎麼保護自己嗎?



▲NIOSH針對醫療人員取用、給藥這些必小心藥品時的防護建議。

NIOSH針對不同劑型、任務,訂定醫療人員防護建議,從較低風險的完整劑型給藥 (含單一劑量包裝) 因為暴露風險最低,原則上單層手套已經足夠。

但如果牽涉到破壞劑型 (如打開膠囊、磨粉等) 需雙層手套、防護衣、外科口罩,如藥品有致吐性,更建議加上防護眼鏡。

另一個容易被忽略的是「液劑與糖漿」,給藥時,因為暴露風險高,建議雙層手套加上防護衣。

常被問到的是,處理含藥物或其代謝物的體液 (如尿液),丟棄或清潔時建議雙層手套加上防護衣。

原則上,只要有吸入可能,請增加外科口罩,如有噴濺或是嘔吐可能,請增加眼睛或面部防護。

我們的大圖中只節錄部分常用藥品,完整的清單請點:NIOSH List of Antineoplastic and Other Hazardous Drugs in Healthcare Settings 2016

編按:這些「必小心藥品」並非不能用, 醫療人員應有充分認識,適當防護,降低暴露風險,保護自己才能照顧病人喔!政府應該正視醫療人員的執業安全。

[重症醫學] 報告用大圖 敗血症治療指引更新 (Surviving Sepsis Campaign International 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Severe Sepsis and Septic Shock 2016​)

$
0
0

▲最新版敗血症存活陣營治療指引,血管收縮藥品使用建議。

敗血症存活陣營 (Surviving Sepsis Campaign, SSC) 更新敗血症、敗血性休克診斷與治療指引囉!

你一定也要看的是:




”血管收縮藥品使用建議從一到四線“

根據敗血症存活陣營指引建議,使用血管收縮藥品的時機是:起始復甦 (30 mL/kg) 後,當中央靜脈壓力足夠,但血壓 (尤其是平均動脈壓 MAP) 仍未達目標時。

根據目前最佳證據,第一線血管收縮藥品為「正腎上腺素 Norepinephrine」,第二線藥品為「血管張力素 Vasopressin」

編按:血管張力素的「上限」劑量是0.03 U/min喔。

血管收縮藥品都需要靜脈輸注 (IVF) 並以靜脈輸注幫浦精密輸注喔!

加上第二線血管收縮藥品時,可同時考慮加上「類固醇 Hydrocortisone」,建議劑量為20
0 mg/day。

日前我們報告過,根據HYPRESS研究,「沒有休克的嚴重敗血症,使用類固醇並不能降低死亡率」

因此,SSC建議敗血性「休克」且經過復甦、使用血管收縮藥品,仍未達目標,才考慮使用類固醇。

如果都上了,還是沒有達到目標,可以考慮的第三線藥品是「腎上腺素 Epinephrine」,最後才是「苯腎上腺素 Phenylephrine」

編按:在SSC指引中,有關第四線的phenylephrine,認為研究證據不足,無法確認效果,因此並沒有放在前線。

除了血管收縮藥品,如果灌流仍然不佳 (例如乳酸鹽濃度過高),可以考慮增加心輸出量藥品 Dobutamine。

資料來源:Surviving Sepsis Campaign: International 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Sepsis and Septic Shock: 2016.  Intensive Care Med (2017). doi:10.1007/s00134-017-468.

[臨床藥學] 共筆專用表 抗生素適應症劑量建議 (Usual Dose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by Indication)

$
0
0

▲抗生素根據適應症 (indication) 不同,使用的劑量也不同喔。





編按:PA = Pseudomonas aeruginosa綠膿桿菌,篇幅十分有限請見諒。


住院病人最常使用的藥品除了「MgO」之外,一定非抗生素莫屬,抗生素之所以複雜,是因為種類超多,感染症又千變萬化,不同感染症,甚至嚴重度,使用的劑量也不同。



“決定抗生素的劑量,根本是門藝術”

還蠻常聽到這一句話的,就是「...是門藝術」,其實也沒那麼複雜啦,決定抗生素劑量的因子包括:

“年齡、體重、肝腎功能 (與藥品排除有關)、感染症、感染嚴重度、藥品交互作用。”

算一算也超過六項了,這邊我們整理的大表,是「常用劑量 (usual dose)」,還沒經過腎功能或肝功能不全的劑量調整喔。

大表中的縮寫在此說明:

皮=皮膚或軟組織感染 (SSTIs)、心內膜 = 感染性心內膜炎 (infective endocarditis)、關節 = 感染性關節炎 (septic arthritis)、腹腔 = 腹腔內感染 (intra-abdominal infection)。

我們標示的劑量是根據藥品資料庫「Lexi-comp」的成人劑量 (adult dose),資料多為美國仿單及相關醫學會治療指引。

[實證醫學] 證據等級與證據品質的迷思 (Misconception of Level of Evidence and Quality of Evidence)

$
0
0

▲證據等級還是證據品質,別傻傻搞不清楚。

實證醫學 (evidence-based medicine, EBM) 的教學中,學員常常對「證據等級 (level of evidence)」有許多錯誤的認知,包括:

“研究設計決定證據等級”

這句話只對一半,證據等級是證據品質的「代表」,但證據品質不是只靠「研究設計」,好的研究設計可以避免一些問題 (偏誤風險 risk of bias),但不代表全部。

“執行不好的研究證據等級仍然很高”

這很常見,好像種族歧視一樣,隨機分派研究就打趴觀察性研究,統合分析 (meta-analysis)就完勝隨機分派研究。

可以把研究設計視為先天限制,執行偏誤風險及結果精確度視為後天努力,兩者要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證據等級1a不知如何運用於臨床決策”

傳統的證據等級評比系統百百種,有1a、1b的,有Level 1、Level 2的,有ㄅㄆㄇ的,這些以符號代表等級到的問題就是「誰記得起來後面代表的意義啊!」

“用證據品質取代證據等級吧,不用再蓋金字塔了”

金字塔 (pyramid) 的目的在於,告訴實證醫學學習者,證據是有「架構」的,不是「有證據就代表是好的證據」

隨著研究設計越來越多,金字塔會不敷使用,就越蓋越高,當蓋到一定程度後,影響飛安,就開始打散。

別再用了吧!回到根本,證據等級就是證據品質的「代表」

證據等級會受到「研究設計」「研究執行」「研究結果」三大要素影響。

包括研究的偏誤風險 (risk of bias)、研究之間的不一致性 (inconsistency)、結果間接性 (indirectness)發表偏誤 (publication bias)與結果精確性 (precision) 等因素影響。

讓我們專心在這些事情上面,因為不論何種研究,都有這些需要釐清的問題,所以證據品質的評比並不會受到研究設計 (類型)  而有差異

證據品質可以直接用於臨床決策 (或建議),也可決定是否進行共享決策 (shared-deicision making, SDM)

有關共享決策,請見:[實證醫學] GRADE與共享決策 (GRADE AND SHARING-DECISION MAKING)

實證為基礎的臨床決策 (或建議) 需考量的重點包括:證據品質 (高品質代表不確定性低)、好處風險 (好處大於風險是基本要求)、費用資源 (合理且可接受的費用與資源)、價值偏好 (病人在乎的與想法)。

證據等級本身並不能直接對應決策,不能說「LOE 1」的證據就代表一定要這樣做,證據品質代表的是「證據的不確定性」與要不要做,並非直接等號,這一點是教學上最常見的盲點。

拆掉金字塔吧!

資料來源:Rating the quality of evidence. J Clin Epidemiol. 2011;64(4):401-6.

[臨床藥學] 報告用大圖 抗血小板或抗凝血藥品引起腸胃出血處理流程 ( Management of Antiplatelet/Anticoagulant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Peptic Ulcer Bleeding)

$
0
0

▲使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血藥品期間腸胃道出血該怎麼辦。

叮咚~下一個領藥,從藥局櫃台的空前盛況,哪些藥品常用不常用,一看就知道,抗血小板藥品,例如阿斯匹靈 (Aspirin),用於預防心血管疾病,例如心肌梗塞、中風等,幾乎是上了年紀的伯伯阿姨們必吃藥品。

不論是抗血小板藥品,或是抗凝血藥品,最惱人也最危險的副作用就是腸胃道出血。

編按:抗血小板藥品與抗凝血藥品的差異在於作用機轉,顧名思義,抗血小板藥品作用於血小板,抑制血小板結合的功能。而抗凝血藥品則是抑制凝血機轉。

請參考:[臨床藥學] 報告用大圖 一次搞懂凝血機轉 (THE COAGULATION AND FIBRINOLYTIC PATHWAYS)

"柳葉刀:發生腸胃道出血,先以內視鏡評估再出血風險"

根據刊登在柳葉刀 (Lancet)上的一篇綜論,作者們將使用抗血小板藥品或抗凝血藥品期間發生腸胃道出血的病人分成兩群。

分別是"高"出血風險及"低"出血風險,根據腸胃科醫師內視鏡檢查結果決定。

果是"高"出血風險,第二個要看的是"適應症",也就是為什麼要使用這些藥品?

如果沒有適應症,那當然沒有繼續曝險的必要,但如果有,且要思考,在這段時間 (從出血到癒合) 還要不要預防?

當然,這取決於"栓塞風險"有多高。

因此,研究者們根據適應症,分成初級預防 (還沒發生預防以後發生)、次級預防 (已經發生預防再發) 以及使用抗凝血藥品



▲低再出血風險病灶,如果栓塞風險高,可提早續用甚至不中斷。

決策最常考慮的就是利弊得失,如果預防的好處大於再出血風險,原則上盡量提早續用,甚至就不中斷了。


根據這篇柳葉刀的綜論,研究者們引用了幾篇研究結果,分別佐證使用Aspirin發生腸胃道出謝,繼續使用與停用之間的差異。

這項隨機分派研究結果顯示,繼續使用的再出血風險,相較於停用,增加了2倍 (不意外)。

但停用的病人,8週後的栓塞風險卻增加10倍 (很意外)。


第二類,接受雙重抗血小板藥品 (dual antiplatelet agent, DAPT) 預防,大都是冠心症置放支架病人,即使是短暫停藥,支架栓塞風險仍然會快速增加。

因此作者們建議,如果再出血風險低,原則上保留原本的預防措施 (Aspirin或DAPT)。

第三類,使用口服抗凝血藥品預防,這類病人大多是心房顫動預防中風、靜脈靜脈栓塞預防肺栓塞,甚至是心臟瓣膜置換預防栓塞等。

栓塞風險不但較高,中斷預防的風險也高,因此,如果是高再出血風險,建議為止血後儘快續用,而低出血風險,建議儘早續用,甚至不要中斷。

新型口服抗凝血藥品中的Dabigatran,因為已經有專一性逆轉劑,請看:



資料來源:Peptic ulcer disease.Lancet. 2017 Feb 23. pii: S0140-6736(16)32404-7.

[用藥安全] 你不知道的偽藥工業 (What You Should Know About Counterfeit Drug Industry)

$
0
0

▲偽藥問題在開發中國家特別嚴重,影響你我的健康。

所謂偽藥 (Counterfeit Drug),根據美國食品藥物管理署的定義,是名稱相同,但主成分、內容物等,都是未經授權的假造品

資料來源:Counterfeit Drugs Questions and Answers.

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更是直白,就是"假造的藥品 (falsified medical products)",裡面可能根本沒有主成分、錯的主成分,甚至是有害的主成分。

"根據統計,偽藥的主要來源是網路"

這一點與台灣的狀況完全不同,因為法規限制,藥品 (包括成藥) 是不得在網路上販賣的,但許多發展中國家,利用網路銷售偽藥的狀況非常嚴重。

國外曾經有破獲整個網站都是假的,販賣的藥品當然都是假的,以非常低廉、送貨到家的方法銷售這些偽藥。

所以將近一半的偽藥,是從網路買賣流通的

這一次台灣發生的偽藥,是從末端的藥局流通,與國外常見的手法不同。街頭巷尾藥局的藥品來源,除了物流公司、藥品公司外,可能還有朋友、同業介紹的,因此衍生出可能的銷售偽藥管道。

2009年時,世界各地破獲偽藥的事件,以區域來看,最多的是"亞洲",約佔40%,其次是"拉丁美洲",佔30%,剩下的多為零星事件。

台灣偶而也發生過偽藥,大都是明星商品、銷售最好的藥品,例如曾發生的:

2006年 脈優 (Norvasc) 賣假血壓藥 惡商聲押 醫院退貨轉賣衛生所 5000顆流出

2004年 威爾鋼 (Vigra) 市售威而鋼四成假貨 全台大搜索 查獲16家黑心藥局

這些偽藥特別容易在中小型銷售點,例如社區藥局、診所藥局流竄,大型醫療院所,採購流程較為透明,大多與原廠、合格代理商、物流公司訂貨,偽藥風險相對較低。

"最常見的偽藥是最容易忽略的營養品"

不分區域來說,最常見的偽藥是營養品,其次為抗生素、心臟血管藥品等,很簡單的,沒有利潤的事情,是不會有人投資的。

許多高價差、銷售量大的藥品 (或營養補充品) 自然而然成為覬覦的對象,這次的降血脂藥品,才剛"獲選"為健保年度用量最大冠軍,馬上就有偽藥流通市面。

只能說,偽藥製作也是與時俱進阿。

"要避免拿到偽藥,合格、值得信賴的藥局是關鍵"

偽藥製作越來越精細,外觀、內包裝,甚至打錠、膠囊都難以分辨,即使是每天在摸藥的藥師也不一定能馬上分辨出來。

再加上藥品外觀、包裝經常在改,到底是新包裝?舊包裝?還是根本是假包裝?要靠的是源頭把關,藥師也應該向合格、合法的藥品來源 (藥廠、代理商;物流公司等) 訂貨。

食神已經栽了一次,"有一批牛肉好便宜阿,有需要就打這支電話",藥師們也別栽了下去阿。

[臨床藥學] Peramivir (Rapiacta) 注射劑給藥建議 (Updated Dosing Recommendation of Peramivir)

$
0
0
▲目前治療流感的藥品有吃的、吸的還有打的喔。

編按:目前要取得Peramivir (Rapiacta) 的方法有兩個,一是公費,符合條件後由CDC提供。二是自費,該藥品已經取得藥證,但需依照當地 (醫院或機構) 的政策處方。

又到了流感季節,自從新型流感跑出來後,我們對於流感這件事情,從"只是一種小感冒"到"可能會併發重症",觀念大大的改變。

目前最常使用於治療流感的藥品是"克流感 (Tamiflu)"與"瑞樂沙 (Relenza)",但總是會遇到無法口服或是消化不良的病人 (尤其是重症流感)。

這時候,不是吃的也不是吸的替代選擇就很重要了。

"Peramivir的給藥劑量,不同狀況不同做法"



▲美國核准的與日本核准的大不同。

根據美國與日本核准的仿單內容,劑量並無太大差異,差在美國未核准"複雜性流感"的適應症,當然也沒有劑量。

原因是一項隨機分派研究結果顯示,相較於傳統照護 (未使用抗病毒藥品),複雜性流感病人使用Peramivir,症狀緩解所需時間並沒有比較短。

因此未核准用於這類病人 (當然也可能是未申請此適應症)。

那美國沒有這個適應症當然就不會有建議劑量囉。

而日本根據一項未發表的研究結果 (如下圖),peramivir與克流感比較,流感罹病時間"看起來"並沒有太大差異。


▲日本仿單收錄的研究結果 (有台灣喔)。

因此,日本仍有"複雜性流感"的建議劑量,為600 mg IVD 15分鐘以上一天一次,療程要看症狀緩解決定。

"Peramivir腎功能不全劑量調整差異不大"

直接看圖不囉嗦,美國與日本仿單建議的劑量調整差異不大,因為Peramivir從腎臟排除,在日本仿單裡面有清楚的各程度腎功能與相關藥物動力學參數。



▲美國與日本核准的腎功能劑量調整建議。

比較麻煩的是血液透析病人,藥物動力學研究顯示,4個小時的血液透析 (hemodialysis) 會降低血漿濃度25%。

因此建議血液透析病人於透析後給藥

更麻煩的是流感重症病人,尤其是併發腎衰竭接受連續性過濾,如CVVH的病人,目前並沒有正式的劑量建議。

僅有非常少數的病例報告,所以這一塊目前並沒有太多資料。

有興趣的請跳轉資料來源喔。

資料來源:

美國DailyMed仿單:RAPIVAB- peramivir solution

日本仿單:ラピアクタ点滴静注液添付文書

[重症醫學] 加護病房常用藥品血管外滲 (漏針) 處理建議 (Suggested Treatment Options of Extravasation Caused by Non-Cytotoxic Agents)

$
0
0

▲刊登在NEJM上因為周邊靜脈營養劑外滲造成的傷害。

血管外滲 (extravasation),俗稱漏針,是護理同仁心中最大的痛,更是病人身上重重的傷,許多藥品本身可能損傷血管,或外滲後,造成組織壞死,這些都是血管外滲可能的併發症。

“血管外滲的危險因子,重症病人幾乎都有”

血管外滲的危險因子可以分為「輸注」、「病人」與「照護」相關:

輸注:輸注時間 (輸注越久,外滲風險可能越高)、輸注量、輸注速度、導管粗細 (相較於血管)。

病人:低血壓、循環不良、周邊血管疾病、年齡 (高齡與新生兒都是高風險群) 等。

照護:欠缺對刺激性、起泡性藥品的認知,忽於追蹤輸注部位狀況等。

簡單說,血管外滲的發生,通常不是單一原因造成的 (但很容易被歸咎於單一原因)

“血管外滲嚴重度分四級,外觀、水腫、疼痛是重點”


▲血管浸潤與外滲嚴重度分級。

文獻中,浸潤 (infiltration) 外滲 (extrvasation) 定義不同。浸潤指的是「非具起泡性質藥品,意外注射到靜脈以外的部位」

外滲指的是「具可能損傷組織或造成細胞傷害藥品,意外注射到靜脈以外的部位」

簡單說,差異在藥品性質

文獻中提供一種分類系統描述浸潤與外滲的嚴重度,根據皮膚外觀 (skin)水腫 (edema)嚴重度、疼痛 (pain) 分級,所有外滲應該被歸類為第4級

“一但外滲,到底要冷敷還是溫敷?”


▲文獻中對冷敷與溫敷的一般性建議。

這個問題真的是大哉問,文獻中記載,冷敷的作用主要在於「減少發炎與組織壞死」,溫敷則是「擴張血管、增加血流,讓藥品離開外滲部位」

至於到底要冰敷還是溫敷,通常是根據「外滲藥品性質」「醫師對患部的臨床判斷」

舉例來說,血管收縮藥品或phenytoin引起的外滲,一般建議溫敷,而其他藥品 (非細胞毒性藥品) 引起的外滲,一般可以冷敷。

“特定藥品外滲的處理建議”


▲加護病房常用藥品外滲處理建議。


▲加護病房常用藥品外滲處理建議。

文獻中有許多被用於處理血管外滲的藥品,包括「phentolamine (一種血管擴張藥品)」「Hyaluronidase (玻尿酸酶)」「Nitroglycerin (硝酸甘油)」

從來沒看過「phentolamine」,在國外也是缺藥清單裡面的常客,許多病例報告改用「nitroglycerin」處理血管收縮藥品外滲。

Hyaluronidase的作用包括促進細胞外基質分解,但不適用於血管收縮藥品外滲,因為可能進一步擴張受災 (血管收縮) 範圍。

“高濃度靜脈營養液值得注意”

重症病人常因為消化、手術、高異化作用等原因需要補充高濃度靜脈營養液,一般建議,滲透壓低於900 mOsm/L,可考慮從周邊靜脈輸注,相反的,須從中央靜脈給予。
 
但想也知道,人的脾氣都不一樣了,何況血管 (這跟脾氣有什麼關係)。

研究顯示,周邊靜脈對滲透壓的耐受性,從600到1200,甚至1700 mOsml/L都有。因此,900的說法只是一般性說法。

高濃度靜脈營養液一但外滲,不容易從組織排除,使用周邊使用高濃度靜脈營養液值得醫療專業人員的注意

血管外滲是一個非常大的課題,我們儘可能的簡化大圖與表格,如果對細節有興趣的請移駕參考資料來源。

[臨床藥學] 超實用之泌乳常用藥完全攻略 (Drug Safety in Lactation)

$
0
0



▲泌乳期常用藥品使用建議。

編按:寫在前頭,這裡引用的資訊是來自美國國家圖書館「LactMed」資料庫,建議分為三級,紅=不建議使用;黃=建議使用替代藥品,無替代藥品再使用;綠=分泌至乳汁量少,或研究中未觀察到顯著副作用,可建議使用。

資料來源:U.S. NLM LactMed

「我正在哺乳,這個藥可以用嗎?」相信照顧喜獲麟兒媽媽們的醫療人員,一定有遇過這個問題,但這個問題並不容易回答,因為要考慮的因素相當的多。

牽涉到的因素包括母親使用劑量、新生兒年齡 (與藥品代謝能力有關)、藥品特性 (口服吸收?排除途徑?活性代謝物?)

美國國家圖書館TOXNET下的一個資料庫,名為「LactMed」是目前最大型且持續更新的資料庫,收納數百種藥品的哺乳資訊。

我們將臨床上最常使用的約50種藥品,逐一確認藥品特性與臨床建議,整理了這張速查表提供參考喔!

[抗生素] 報告用大圖 新抗生素作用機轉 (Mechanism of Antibacterial Agents)

$
0
0

▲抗生素作用機轉大圖,黃底代表有新一代抗生素上市。

人類與細菌的對抗永無止盡,過去的一百年來,從最早的盤尼西林 (penicillin),到現在的新型抗生素,隨著抗藥性越來越嚴重,世界衛生組織不斷提出呼籲,可能會演變出無藥可治的超級細菌 (superbug)

“現有的抗生素多針對一個機轉”

這是傳統抗生素的最大限制,就像門鎖一樣,一支鑰匙只能開一把鎖,只要鎖的結構稍微改變,那支鑰匙幾乎無用武之地。

以盤尼西林為例,進入人體後,會與PBP (penicillin-binding protein)結合,影響細菌細胞壁合成,只要細菌演進出不會跟盤尼西林結合的PBP,自然可以躲過盤尼西林的攻擊。


▲2014年以後新上市的抗生素,靠你們了。

抗生素的研發並沒有太多進展,過去十年並沒有轟動武林驚動萬教的王牌出現,頂多「plus」版而已,再加上藥價一直砍。

大圖裡我們整理了最新上市的「接班人」們,分別是:

(1) Dalbavancin:被稱為萬古黴素 (Vancomycin) 的接班人,可以有效對抗革蘭氏陽性菌,包括抗藥性菌種MRSA、MRSE等。被核准用於具感受性細菌造成的皮膚、軟組織感染。

(2) Tedizolid:看名字就知道,是采福適 (linezolid)的接班人,同樣屬於「oxazolidinone」類抗生素,同樣對革蘭氏陽性菌有效,包括抗藥性菌種MRSA、VRE等,一樣被核准用於具感受性細菌造成的皮膚、軟組織感染。

(3) Ceftobiprole:號稱第五代頭孢子菌素 (cephalosporins),雖然該編們認為第幾代,其實並不是很好的分類方法,但就比較好記囉!相較於第四代最常見的cefepime,除了廣效還是廣效,射程範圍包括高抗藥性菌種的MRSA、PRSP (penicillin-resistant S. pneumoniae)綠膿桿菌 (P. aeruginosa等。

(4) Ceftazidime/Avibactam:Beta-lactam與Beta-lactamase抑制劑的組合,基本就是飛彈開外掛的概念,單獨使用Beta-lactam抗生素,容易被細菌的Beta-lactamase分解,於是加上Beta-lactamase抑制劑,克服細菌的抗藥性。

Avibactam就是新一代的Beta-lactamase抑制劑,與可攻克綠膿桿菌的第三代頭孢子菌素Ceftazidime合體,除了一般革蘭氏陰性菌外,對惡名昭彰的ESBL (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s) 同樣有效。

被核准用於複雜性腹腔內感染 (complicated intra-abdominal infection)

這些新上市的抗生素你認識幾個呢?


[用藥安全] 必注意!藥品引起的高血鉀、QT間距延長 (Drug-Induced Hyperkalemia OR QT-prolongation)

$
0
0

▲高血鉀與QT間距延長可能是嚴重的藥品不良反應。

心電圖 (electrocardiogram, ECG) 是加護病房中每個人都要會的重點項目,舉凡醫師、專護、護理師、藥師,都要會。

在加護病房中,因為藥品引起的不良反應,導致的心律異常,最討厭的是這兩個:

“嚴重高血鉀可能引發心室心律不整”

開玩笑!這是最可怕甚至致命的心律不整,非常多藥品會影響血鉀濃度,可分為:

(1) 抑制鉀離子排除:保鉀利尿劑 (spironolactone、eplernone等)、影響RAS系統 (ACEI、ARB、腎素抑制劑等)。

(2) 促進鉀離子從細胞內跑到細胞外:鈣離子阻斷劑 (CCBs)、乙型阻斷劑 (beta-blockers) 等。

(3) 含高鉀的電解質液 (甚至靜脈輸液):氯化鉀 (KCl)、磷酸鉀 (potassium phosphate) 等。

請參考:NEJS的台大輸液速查比較表 (好用喔)

高血鉀在心電圖上並不難判斷,標準超高型T波,甚至QRS複合波變寬 (快變成心室心律不整了),遇到時請趕快處理!

“QT間距延長可能增加心律不整風險”

校正後QT間距,男生超過450 ms (毫秒)、女生超過470 ms,被稱為「QT間距延長 (QT-prolongation)」

編按:QT間距需要根據心跳速率校正,請參考MDCalc:Corrected QT Interval (QTc)

QT間距延長可能引發一種被稱為「Torsade de pointes」的心律不整,這是一種多形性心室心律不整,雖然大部分是自限型的,但可避免還是盡量避免。

可能延長QT間距的藥品非常多,粗分為幾大類 (超愛考):

(1) 抗生素與抗黴菌藥品:Macrolides類 (Azithromycin、Clarithromycin、Erythromycin)、FQ類 (Ciprofloxacin、Moxifloxacin、Levofloxacin等)、Azole類 (Fluconazole、Voriconazole等)。

(2) 精神疾病用藥:抗精神分裂藥品 (Haloperidol、Risperidone、Quetiapine等)。

(3) 心律不整用藥:Amiodarone、Procainamide等。

(4) 標靶化療藥品:Bortezomib、Crizotinib、Sunitinib、Laptinib等。

編按:標靶化療藥品引起的QT間距延長容易被忽略,因為心電圖並非癌症病人常規檢查,且他科使用藥品可能的交互作用,可能進一步延長QT間距,需要注意!

下次進到加護病房訪視時,抬頭看看心電圖監視器吧!
Viewing all 63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