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肺阻塞(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不是吸菸者的專利,是支氣管「不完全可逆 (就是部分可逆、部分不可逆)」的氣流阻塞,通常伴隨著呼吸困難、咳嗽、咳痰等症狀。
除了吸菸以外,約三成的 COPD 病人沒有吸菸史,在家煮飯的油煙也是致病的原因之一。
COPD的典型症狀包括「活動時呼吸困難 (因為耗氧量增加,肺功能不足以因應」、「咳嗽」、「痰液多」、「胸悶」跟「疲倦」。
除了症狀,醫師會用量表評估疾病嚴重度及追蹤治療成果,例如 mCRC分數、CAT測試等,CAT有八個面向,總分為0~40分,評估:
咳嗽頻率、咳痰量、胸悶、爬坡能力、家庭活動力、離家信心程度、睡眠品質、活力。
COPD的藥物治療目標是「減少症狀、減少急性發作次數」,雖然也希望延緩疾病進展,除了藥物之外,
戒菸、每年接種流感疫苗、按時程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
CAT 10分以下、很少發作,肺功能 (FEV1) >60%預期時 (醫師會用肺功能檢查工具檢查):以 短效支氣管擴張劑組合為主 (SAMA + SABA) 或 單獨使用其中一種短效支氣管擴張劑。
支氣管擴張劑=用藥物作用在支氣管平滑肌上,放鬆支氣管壁上的肌肉,將狹窄的支氣管打開。
需要注意的時刻是,每週使用前述的短效支氣管擴張劑超過兩次,則要考慮換為「長效」支氣管擴張劑,因為「短效」的效果太短,已經無法涵蓋大部分時間了。
CAT 10分以下、很少發作,肺功能 (FEV1) <60 adrengeric="" beta="" muscarinic="" p="">
當然,如果症狀控制不佳,或者是又急性發作,則應再考慮升階。
“嗜伊紅性球數目增加是預測合併吸入性類固醇效果的指標”
吸入性類固醇 (inhaled corticosteroid, ICS) 在急喘治療中是主軸,但是在 COPD 治療中,角色比較保守,原因是合併長效支氣管擴張劑、ICS,雖然可以顯著減少急性發作風險,但也增加了細菌性肺炎機率。
就是兩難,才難以抉擇啊!這時候是共享決策 (shared decision-making, SDM) 的時刻了。
還好,周邊血液的嗜伊紅性球數目,可以做為預測加上 ICS 後反應的指標之一。
原因是在臨床試驗中 (IMPACT研究),合併兩種長效支氣管吸入劑、ICS後,可以顯著減少急性發作次數,每100人每年減少30次。
但周邊血液的嗜伊紅性球數目大於150/microL的病人,風險減少更多,每100人年減少44次,而小於150/microL的病人,風險只減少12次。
而,什麼時候可以慢慢拿掉 ICS?也是很多人關心的議題,最新的建議是病情穩定控制至少2年,沒有中度到嚴重的急性發作紀錄,可以考慮逐艦減少 ICS 劑量。
“治療苦手,還是急性發作了,有其他選擇嗎?”
對於一開始就有多次急性發作紀錄的 COPD 病人,如果周邊嗜伊紅性球數目較高,則一開始就可以考慮長效支氣管擴張劑加上 ICS,畢竟效果比較顯著。
另外一個磷酸二酯酶抑制劑 roflumilast 與前面提到的藥物作用方式都不同,它具有不同形式的抗發炎作用,對已經嚴重阻塞的病人,還可以減少急性發作次數,一年約減少14.3%。
但容易因為腸胃副作用,噁心、腹瀉、體重變輕,而暫停治療。因此,經常保留在最後一道防線。
COPD 的治療需要好幾種吸入劑,了解這些吸入劑該怎麼使用,按時使用,保護自己的呼吸道,讓自己呼吸道更多新鮮空氣,減少急性發作的恐懼及造成的負擔,是我們跟 COPD 病人一起努力的目標,煙,戒了吧!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