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NEJS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35

[臨床藥學] 台灣版青黴素皮膚測試建議 (Recommendations for penicillin skin testing in Taiwan)

$
0
0

青黴素 (penicillin)與青黴素結構類似的抗生素應該是這世紀最重要的藥品,但眾所皆知,非常少數的病人可能因為使用青黴素 (或類似結構) 抗生素發生嚴重的過敏反應。

青黴素皮膚測試 (penicillin skin testing,PST) 長久以來被用於提早偵測對這些藥品過敏的病人,但PST有其限制,也不是每位病人都需要進行PST。

“到底是什麼是抗生素過敏反應“

光這件事情就已經夠令人頭大的,常見的抗生素過敏反應,症狀與病徵包括:皮疹、尋麻疹 (清楚的邊緣、浮起、發紅)、皮膚搔癢。

這些算是輕微的過敏反應,嚴重的過敏反應可能與一種過敏物質「IgE」有關,甚至可能危及生命,例如過敏性休克,發生機率為5000到10,000分之一

編按:IgE是免疫球蛋白E的簡寫,IgE被認為與第一型過敏反應有關。這個反應通常在給藥後快速發生,症狀從支氣管收縮、血管水腫、尋麻疹等,到危及生命的過敏性休克 (analphylaxis)

“指引建議青黴素皮膚測試適用於有青黴素過敏史時”

根據台灣感染醫學會於2014年的共識建議,將需要使用青黴素 (或類似結構) 藥品的病人分為四群:

第一群:沒有青黴素 (或類似結構) 藥品過敏史:不需要進行PST,可根據臨床適應症使用這類藥品。

第二群:青黴素 (或類似結構) 藥品過敏史,但症狀輕微:此時有三種選擇,分別是選擇其他抗生素、進行PST或進行去敏化 (desensitization)。

編按:去敏化是利用漸增劑量的方式,讓身體逐漸的、慢慢的適應,通常在15~30分鐘內加倍劑量,在6個小時左右達到治療所需劑量。

第三群:青黴素 (或類似結構) 藥品過敏史,且症狀判斷為「第一型過敏反應」:此時不建議使用青黴素類與頭孢子菌素累抗生素,其餘的選擇仍然是PST或進行去敏化。

第四群:青黴素 (或類似結構) 藥品過敏史,且症狀判斷為「IgE相關嚴重過敏反應」:這時候沒人會想再用青黴素 (或類似結構) 藥品了,也不會做PST或去敏化 (風險大於好處)。

資料來源:Recommendations for penicillin skin testing in Taiwan.

“我們每天都在做的PST其實並不標準”

標準的PST包括「主要」與「次要」決定原 (determinants),主要決定原是「penicilloyl polylysine」,須與次要決定原,通常是稀釋過後的青黴素G (penicillin G)。

台灣現階段使用的是「次要」決定原,少了「主要」決定原,偵測過敏反應的準確度當然不如果國外作法。

確定對青黴素 (或類似結構) 藥品過敏的病人,可以使用頭孢子菌素 (cephalosporins)嗎?因為這兩類藥品的結構式相仿,古老且證據品質普普的文獻記載,同時對青黴素及頭孢子菌素的比例約為5%,意思是每20個確認對青黴素過敏的病人,約有1個對頭孢子菌素也過敏。

“我也不想做,但不做出事會被吉”

我們聽到你的心聲了,確實,國內醫界在很久以前就針對這個議題進行討論,從法律面、實務面到證據面,做了一連串探討。

請參考:醫療安全暨品質討論會,青黴素過敏測試

也在相關期刊上發表文章:盤尼西林過敏反應與盤尼西林皮膚測試之回顧與實務建議

即使如此,在目前的「氛圍」下,不做某件事情:

「冒著被吉的風險,那不如做一做算了,明知道做了也不一定可以偵測出來,有做總沒做好」。

結語:快發明更好的偵測方法吧!或是「自願不做青黴素皮膚測試同意書」。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35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